鍾雲霓在其臉書粉專上表示,許多人在面對大便出血時,無法分辨是痔瘡、肛裂還是大腸癌。她建議,與其擔心受怕,不如前往門診或規律安排健康檢查。然而,通常仍有幾個觀察原則可以參考。
鍾雲霓說明,若排便時有肛門撕扯感和傷口疼痛感,並伴有滴血在馬桶中或血沾染在衛生紙上,這種情況多為肛裂,可觀察約一個月,通常會自行痊癒。而無痛的排便有鮮血且伴隨肛門腫脹異物感,不論軟便或硬便皆如此,這可能是內痔膨脹出血。若僅偶爾發生,可再觀察,但若頻繁或每次量大,需就醫討論,避免慢性貧血的風險。
最需注意的是無痛性排便有血,無肛門異物感或疼痛感,若加上平時排便順暢但突然變得常腹瀉,這種情形異常,可能存在惡性腫瘤風險,不可忽視,應盡速就醫。
推薦新聞:花蓮護理師遭女兒牆砸死!違建無誤 花蓮縣府要罰屋主30萬
鍾雲霓建議,年滿40歲的民眾應考慮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黏膜長出息肉需要6至8年,息肉變壞需2至3年,若第一次檢查正常,可隔3至5年再檢查一次,若連續多次正常,檢查間隔可延長至5至8年,這樣可有效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定期檢查和及時就醫是預防腸癌的重要手段。鍾雲霓強調,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出現異常時應及時就醫,避免因自我判斷失誤而延誤治療時機。透過規律檢查和及早介入,能有效降低腸癌風險,保障健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社會局職員欲申訴霸凌遭擋 蔣萬安擬增府級申訴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