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進一步指出,雖然颱風生成數量略少於氣候平均值,但每個颱風的生成及路徑都受到大氣環境影響,可能近台生成的颱風強度會受限,特別是遭遇不利發展條件或陸地影響後,強度會相對減弱。

今年上半年已有2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略低於歷年平均值,顯示颱風活動初期偏少的趨勢。即便是反聖嬰年,並不代表每個颱風都會直接影響台灣,而是生成位置靠近台灣的機率較高,整體生成數量仍維持在正常偏少的範圍內。

 

推薦新聞:太快出來真的好崩潰!醫分享3原因、3治療方式挽救「性福」

對於颱風帶來的影響,氣象署提醒民眾,台灣近一半的水源來自颱風帶來的降雨,若颱風活動減少,將需特別注意節約用水。此外,颱風也是台灣最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占了汛期氣象災害的大部分,因此防災意識與應變措施仍需持續強化。

為提升颱風早期預警效果,氣象署將從7月1日起新增「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等重要資訊,以協助民眾做好防災準備。民眾可透過各種媒體渠道或氣象署官方平台取得最新的颱風動態及防護建議,以確保安全度過本年度颱風季節。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壹蘋10點強打|16億銀彈難救花蓮觀光!旅遊補助只佔訂房1成 業者損失上億無奈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