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高教生態
根據教育部最新學生數預測報告指出,104學年度以前大學尚未受到少子化衝擊,1年級學生約27萬人;105與106學年度因「虎年效應」,人數從27萬降至25.5萬人,次年再降至24.1萬人,至107學年度雖逢「龍年效應」帶動回升,但僅微增7000人,其後持續下滑,預估114學年度全台大學新生數將跌破20萬人大關。
教育部統計顯示,109學年度全台共有152所公私立大專校院,至113學年度僅剩140所,四年間已減少12所。
私校苟延殘喘
目前全台公立大學47所、私立大學則高達93所,但學生來源卻嚴重倒掛。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表示,一年20萬名考生中,公立大學錄取約12萬人,只剩8萬人可由私校分食,對招生後段的學校來說,壓力非常大,不整併就撐不下去。
吳忠春坦言,去年雖預估兩年內有40所私校退場,但今年的退場審查會沒有新案進入,退場速度略有延後,顯示多數學校「想盡辦法苟延殘喘」,部分技職院校正積極招收外籍生,有些外籍生比例將超過五成,但這僅能暫時紓緩招生壓力,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
砍系增外籍專班
以位於新北市淡水的聖約翰科技大學為例,近年來雖擴大境外招生,陸續開設產攜僑生專班、新型專班、新南向國際專班,還成立海青技術訓練班,但以台灣學生為主要招生對象的系所仍不斷裁併。
根據校方公告,聖約翰科大自111學年度起陸續調整系所規模,先後停招3個學系,分別為四技日間部的時尚經營管理系、創意設計系,以及四技進修部的資訊工程系。同時,校方也啟動系所整併作業,將「電機工程系」和「電子工程系」、「工業管理系」和「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資訊工程系」和「資訊與通訊系」,以及「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系」和「觀光與休閒管理系」等4組系所進行合併。
整併後,學校僅保留5個系持續招生,並向媒體及校方公告中皆提到,112學年度僅招收193名新生,以配合「小而美」的校務發展定位。
吳忠春指出,校方至今仍持續精簡系所規模,今年還發生教師資遣爭議,工會也介入協助爭取教職員權益。
老牌名校也難倖免
過去少子化的衝擊主要集中在後段私校,如今連老牌名校也難以倖免,包括世新大學中文系、真理大學台文系等傳統人文學科,皆已申請自114學年度起停招,並獲教育部核准。
這股緊縮潮也延燒至學生人數曾逾兩萬人的中國文化大學。根據教育部統計,文大在111學年度共有2萬1757人,112學年度降至1萬9866人,113學年度再減至1萬7904人,三年間流失超過3800名學生,顯示少子化衝擊已明顯反映在校園內。
近日更傳出,文大因應招生不足,內部研議將「51個系所整併為30多個」。對此,校方回應,目前僅屬內部研議階段,「並無新決議」;教育部也表示,尚未收到文大提出整併或停招申請。
牽動13系所裁併
然而,《壹蘋》記者查閱文大113學年度第1次校務會議紀錄及校方網站,發現已有10系所通過校內審議,並提出115學年度起停招或整併的公告方案。內容包括動物科學系、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將整併,更名為「動物科學保健暨園藝科技學系」;政治學系與經濟學系整併為「政治與經濟學系」;行政管理學系與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整併為「行政管理學系」,涵蓋學士至博士班;哲學系與史學系整併為「哲學與歷史學系」,學士班整合,碩博士班則維持分組;中國文學系則取消文學組與創作組分制,合併為單一學制。
此外,文大也有3個系所確定停止招生,包括技擊運動暨國術學系已於112學年度起停招,中國戲劇學系申請於115學年度停招,國際貿易學系進修學士班同樣申請115學年度停招。整併與停招計畫顯示,文大正啟動的全面性組織調整,也呼應少子化衝擊下的大學瘦身潮。
教團籲提高補助款
對於文大的系所整併現象,吳忠春認為,是反映出整體私立大學的「生存本能」。他提及,許多私校過去仍有盈餘,如今隨著薪資、電費與物價上漲,經費幾乎被吃光,甚至開始動用校務基金。學校為了降低成本,只能檢討招生未達六成的科系,若課程性質相近便考慮整併,如「餐飲系」與「休閒管理系」可能就是下一波的重點合併對象。
吳忠春強調,工會近期將向教育部建言,應提高私立學校的獎補助款,協助校方面對少子化與營運成本高漲的壓力。他直言,若政府能調整補助機制,讓私校有彈性運用資金,才能兼顧財務健全與教職員生的權益。
文大怒駁傳言:系所「精進」非精簡
針對近日外界關注「大動作砍系所」的傳聞,文化大學公共事務處主任唐淑珍氣憤回應:「無的放矢!」,強調「我們(校方)怎麼可能把一個學校50個系變成30個」,並重申目前無新的整併進度或任何正式決議。
她指出,校方確實持續檢討各系所的發展方向,但目的在於「精進」而非「精簡」,可能涉及課程內容或系名的調整,屬於教學品質與結構優化的範疇。至於是否規劃減緩少子化衝擊的策略,唐淑珍表示,一切將依教育部規定與指導原則辦理,校方不會擅自行動。
另外,對於聖約翰科大未來是否仍有系所調整計畫,主任秘書黃寶瑛則表示,校方自112學年度後便無新的整併規劃。面對記者追問,外籍生是否能有效支撐校務營運?她坦言,由於近年本地招生人數減少,境外招生確實是學校發展的方向之一。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