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治平堅持母親只是失蹤 街頭亂逛似在尋母
唐治平在母親過世後並不認為母親已經過世,而是數度強調母親是失蹤狀態,並且在台北街頭出現特別的行為。17日晚間6點,《壹蘋新聞網》接獲讀者爆料,指出「唐治平在內湖瑞光路合作金庫銀行前,精神恍惚的已經在原地轉圈了30分鐘」。
特勤中心記者趕赴現場已不見唐治平身影,之後在陽光街及瑞湖街口路邊看到人影,他依然低著頭、閉上眼睛,看似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聽著藍牙耳機的音樂,之後他來回徘徊行走,時而站在十字路口旁點頭,還舉起右手做出電流通過的Popping舞蹈動作,不時靠著電線桿放鬆身體,坐在路邊花圃旁,閉著眼睛低頭休息,整個人像是癱軟一樣,手腳自然地攤放,接著在方圓100公尺範圍內活動伸展。
相關新聞:壹蘋10點強打|唐治平趕期限前認屍!遇警盤查4次 遊蕩街頭繞圈起舞(狗仔直擊)
對於母親的事情,唐治平數次強調前往認屍時就覺得衣服也不是母親,母親的磁扣、鑰匙也在家,過幾天後到士林地檢看了屍體照片後,仍覺得不是,檢察官說如果覺得不是家屬的話,那就簽字同意說不認識這個屍體,沒有人出來認領的話,他們會找殯葬業者火化處理,不過如果可以驗DNA親子鑑定,他也願意配合。
研判是解離性失憶症 記憶與認知出問題
「楊聰才診所心理衛教中心」院長楊聰財受訪時先強調,自己並非唐治平主治醫師,但從臨床經驗研判,可能是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的狀況。
楊聰財醫師解釋,解離性失憶症是一種精神疾病,特徵是無法記住重要的個人信息,通常與創傷或壓力相關,簡單來說是病患會沒辦法回憶起一些個人的重要資訊,這種資訊通常是創傷性或壓力性的,不同於普通的遺忘。
解離性失憶症可能出現記憶喪失、個人身份或所處地點的混亂或困惑以及逃避行為、部分時間記憶空白、情緒波動大或是夢幻般的感覺、認知功能受影響以及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
先助病人有「病識感」 再尋求心理、藥物與支持性治療
楊聰財醫師解釋指出,對於解離性失憶症的病人,最好的幫助仍是求助於專業醫療團隊,主要有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藥物治療(Medication)、支持性治療(Supportive Therapy)為主,也可以透過家庭和社會支持(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自我照顧和壓力管理(Self-care and Stress Management)來幫助病人。
不過最重要的仍是幫助病人有「病識感」(病人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認識),首先是向患者解釋解離性失憶症的心理教育,並且和患者建立信任關係後,再逐步揭露、重建記憶,也會在過程中讓患者感到安全和受控,並處理他的情感,最終增強自我觀察和提供支持性治療環境,並且保持身理、心理狀態健康、保持規律生活和避免接觸酒精。
家人多傾聽 引導面對現實 療程恐超過半年
楊聰財醫師也提醒,若身邊有家人、朋友出現類似狀況,親友的協助是很重要的助力,不要隨著病患起舞,而要保持冷靜、幫助他減少壓力,如果病患有一些想法願意開口分享,勿以高姿態分享大道理,而是多傾聽、給予支持,也鼓勵親友帶病患多去戶外走走、運動、曬曬太陽,尊重他的自主權和意見。
楊聰財醫師以唐治平的狀況為例解釋,在面對家人、過世時,要理直氣柔地讓他面對現實、建立現實感,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的情緒,但要讓病人知道現實生活都會遇上開心、不開心的事情,要去接受、處理這個情緒,一起陪伴他面對、走過至親離世的傷痛,讓一且圓滿、喜樂,這樣的療程通常會長達6個月至1年。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指出,衛福部和各地衛生局都有持續辦理相關精神疾病衛教課程,也有補助每個縣市有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鼓勵民眾主動求助、就醫,衛福部也有提供「1922」24小時安心專線,民眾有需求隨時可以撥打該專線,有專人傾聽問題,若有需要進一步協助也會由各地衛生局提供幫助。
沒有人願意心理生病,也沒有人希望被用特殊眼光看待。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表示,民眾若對於精神疾病有相關問題,都可以請教地方衛生局,家屬有狀況也可以跟衛生局保持聯繫,但若遇上疑似病患作出滋擾、騷擾行為,可以根據精神衛生法,透過119、110協助。
延伸閱讀:唐治平窮途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