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基金會去年11月進行「1-6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並從1萬403份回覆當中,發現孩子3歲到6歲「語言表達」學習關鍵時期,不論是從3歲、4歲、5歲甚至6歲,每個年齡都有50%的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表達,而當語言能力進步,學習如何說出需求,情緒失控可能就會改善。

推薦新聞:12星座最強運勢|射手職場新契機 雙魚守好秘密 處女滿意投資表現

調查指出,97%的父母認為,對話與互動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最大,但僅64%父母自評日常與孩子一起說話、聊天的時間頻繁,更有33%的父母覺得與孩子對話的時間不夠。

幼兒家長認為哪些因素對語言發展影響較大。信誼基金會提供
幼兒家長認為哪些因素對語言發展影響較大。信誼基金會提供

調查顯示,98%的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正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方法,75%的父母在孩子有興趣的地方會多停留,甚至會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調和孩子說故事,超過60%的父母能在說故事的時候,鼓勵孩子發表意見,但是只有50%的家長主動引導孩子說出對於故事的想法,35%父母會讓孩子預測故事的結局。

推薦新聞:醫師爆綠營網友「暗示肉搜黃國昌小孩」 鄉民全怒了:文革上映中

日常親子共讀父母常用哪些對話策略。信誼基金會提供
日常親子共讀父母常用哪些對話策略。信誼基金會提供

針對這項調查,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孩子8歲以前的良性親子互動,不只有助語言學習,對於大腦的發展、情緒的穩定、認知能力與社會化都有正向影響,因此建議爸媽可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技巧的強化,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

推薦新聞:《歌手》直播戰報|亞當藍伯特唱功輾壓那英!無懸念PK成功 黃宣拿下亞軍

日常親子對話父母都做了哪些事。信誼基金會提供
日常親子對話父母都做了哪些事。信誼基金會提供

張杏如引述美國加州大學一項研究結果,「大人與孩子對話」的雙向互動模式對於孩子語言刺激更高,並在孩子的語言成績方面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比起「大人說、小孩聽」的單向互動模式大約高出6倍。她也表示,台灣父母較少主動與孩子分享生活點滴,或是表達自我情緒、感受,孩子多半處於被動回答的狀態,因此建議父母多撥時間與孩子聊天,更要提供孩子「主動」的榜樣,多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將近90%父母自評經常主動跟孩子對話、耐心聽孩子說話。信誼基金會提供
信誼年度幼兒語言大調查發現,將近90%父母自評經常主動跟孩子對話、耐心聽孩子說話。信誼基金會提供

最後張杏如肯定台灣家長對於兒童早期閱讀的投入,但也鼓勵家長可讓孩子4、5歲開始複述故事內容,學習表達,也更理解繪本文本的意義,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可以開啟共讀的提問和討論,幫助孩子累積思辨能力。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提到,爸媽可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記者林則澄攝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提到,爸媽可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記者林則澄攝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午後雷雨襲!台東熱飆36℃ 一圖看本週「熱爆」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