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表示,假性地震也稱為「心因性震顫」或「心理震顫」,意指在沒有實際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個體感受到地震,這種現象通常與心理因素有關,比如極度焦慮、壓力或恐懼。
他說,民眾可以透過觀察周圍環境、人、物的反應,或查看地震報告和新聞來確認,若多次感受到地震,而周圍環境和他人未有相應反應,則為假性地震。若經歷假性地震時,應確認自身是否正處於高度焦慮、壓力或恐懼的狀態。
楊聰財指出,若產生假性地震,在「感覺」地震時,可能伴隨強烈焦慮或恐慌感,身體可能出現頭暈、心悸、震顫等症狀,這類情形可能與心因性反應有關,而非實際物理震動所致,也可能是對於環境感知出現偏差,錯誤地感覺到周圍環境在晃動。
他提醒,假性地震的好發族群,包括,有極度焦慮、恐慌症的人,或是曾經歷過地震,並對此有心理創傷的族群,可能更容易感受到不存在的震動。此外,若長期處於壓力或緊張狀態,也可能出現類似的錯覺。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避免LINE被盜帳號!你應該「關閉」這6項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