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論壇與會者還有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林彥蓉、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林奐妤;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洪傳揚表示,2013年基因編輯發現可以在生物、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等改變遺傳密碼,2020年開發者艾曼紐爾•夏本提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與珍妮佛•道納(Jennifer Doudna)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顯見對世界影響大,如醫學、農業、漁業等上,台灣已經慢了主要發展國家10年左右,雖然有些研究進行中,但台灣還沒有法規。

洪傳揚說明,台灣對於「基改」定義,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基因編輯植物則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讓植物本身基因組DNA序列進行突變或改變序列,沒有置入任何的遺傳物質(外源基因)到染色體,也沒有產生基因重組,使自身特定基因提高、降低或無法表現,洪傳揚強調,基因編輯與基改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在於基因編輯沒有外來DNA、基因重組。

洪傳揚說,基因編輯技術來自細菌,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最初是由荷蘭一家研究起司發酵部門發現,起司會發霉就是因細菌轉化而成,這兩位老師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把細菌系統簡單化,只要2個東西就可做基因編輯,一為引導RNA,如同導彈的GPS,另一個為核酸梅,可運用在動物、植物、生物上。

基因編輯作用就是基因在切割後做修復,如跌斷骨頭後自我修復,DNA也會自我修復,50%會完全一模一樣,但另外50%是錯誤的,可能失去功能,而基因編輯可將原本就存在基因池的序列取代想替換的地方;日本販售全世界第一個基因編輯、無轉基因的高GABA番茄,目前也有延緩哈密瓜老化,讓放在超市的時間可以久一點,日本土地長期以來有低濃度的鎘,為此研究了10年,因此也有大幅降低稻米鎘累積的應用,日本命名月光環一號,但他們沒有釋出,因為這樣其他米就是有鎘米。

洪傳揚表示,過去台灣農產都是以島內鮮食,育種走皮薄汁多,不適合運輸,而他以前去美國,就質疑為何美國要把香吉士的皮設計的這麼厚,後來才知道利於運送,好的東西如果沒有好的技術來快速修改,要從冷鏈進行就會花費很多成本。

由於有部分國家將基因編輯植物當作一般作物,但紐西蘭、南非、歐盟則列為監管作物,歐盟憂心失去農業競爭力,今年7月歐盟正重新考慮基因編輯法規進行公眾徵詢。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7.2強震毀農產、設施「花蓮最慘」 全台災損達819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