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30多歲的施小姐,小時候學走路與跑步都比同年齡孩子慢,而且蹲下後站立有點困難,初期以為骨科疾病,治療無效改看神經科,國小時期確診SMA。她的運動功能曾3度斷崖式惡化。第一次發生在大學時期,雙腳像布丁一樣軟、無法邁出步伐,雙手也無法握筆寫字。

第二次出現在4年前的研究所時期,施小姐獨自到美國紐約實習,原本還能依靠助行器維持行動力,沒想到一次感冒後,一度只能躺在床上、完全不能動,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更不願意放棄得來不易的實習機會,因此選擇暗自流淚與承受。

第三次則發生在去年底,某天夜晚下班回家,為防止跌倒,雙手扶牆,小心翼翼地走向門外,但跨出大樓門口後,肌肉就像失去聯絡一樣無法控制。施小姐表示,當時為了保持站姿,耗盡全身力氣,完全無法抽空打手機求救,只能僵在原地,直到精疲力盡跪倒,今年初開始仰賴輪椅行動。

「有藥沒錢買」比「沒有藥醫」更殘酷

看似個性堅強的施小姐並非對治療不抱希望,而是不敢相信能申請到健保,不敢想像在申請健保未果之下,媽媽會如何傾家蕩產救自己。她直言,2百萬或2千萬的藥物對她來說就像沒有一樣,「有藥沒錢買」比「沒有藥醫」更殘酷。

直到年初健保放寬SMA藥物給付於青少年與成人病友的消息公布,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蕭丞宗的積極,讓施小姐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蕭丞宗深刻體會健保申請過程對病友而言有多困難,主動安排甚至陪伴在醫院裡面「跑關」,盡量減少施小姐往返醫院的次數。

所幸施小姐通過健保給付,目前接受SMA背針治療3個月左右,追蹤數據顯示病況正在進步,可咬牙站立長達2小時,也可在室內緩慢走動。但健保規定如果2次追蹤評估退步,就不再給付藥物,讓施小姐擔心也做好再度失去的打算。

3種SMA藥物已納健保給付

台灣每17,181名新生兒就有1位是SMA寶寶,目前全台灣約有400名SMA病友,百人已納健保,但與時間賽跑還有300人。蕭丞宗指出,目前已有3種SMA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分成背針、口服和基因治療,只有背針沒有給付年齡限制。

2023年歐洲一份SMA藥物追蹤最長時間(30個月)的真實世界證據發表,研究顯示對於成人與年齡較大的兒童病友,背針均能帶來持續且穩定的運動功能改善,且治療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明顯。

蕭丞宗指出,國外給付SMA藥物其實沒有那麼多限制,每位病友都應該有接受治療的權利,希望政府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不設限給付用藥,因為用藥的確能明顯改善症狀,不只幫助SMA病友本身,也連帶減輕照顧者及家庭的負擔。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你我染HPV機率高達8成!HPV三大迷思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