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治小婷的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
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常見於30至60歲,尤其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年輕小孩(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此病之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
小婷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起初使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後續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自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迄今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都獲緩解,可如常生活作息、也恢復上班工作,更可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
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進展,蔡世滋說,過往傳統採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再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但仍有不少病患經使用抗風濕藥物及類固醇仍無效,甚至副作用產生。
2000年後出現生物製劑,不僅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獲得有效的控制,防止關節破壞及殘障發生。蔡世滋表示,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