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畢業時大家忙著幫你留意工作,未婚的一堆人幫你作媒,已婚的叫你生小孩,生完小孩一堆教養指示,甚至在已成年的狀況下,家人隨意進出各自房間,隨意使用/翻閱/檢查對方物品,這些都已經逾越心理界線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臨床心理師黎姿嫻指出,界限不明確的人常侵犯他人,也容許自己被侵犯,當他們侵犯他人時,揮舞著「為你好、幫你、替你擔心…」等大旗,實則侵犯你,當你試圖拉開距離,就用「愛計較、態度不行、拒絕人家的好意、不知感恩…」來指責你。
黎姿嫻提供6個問題讓大家檢視自己的心理界限:
1. 你是好好先生/小姐嗎?在多重的人際角色裡,你總想當好人嗎?
2. 你為他人的付出,與身旁其他人也遇到類似情境時,顯得太超過、太多嗎?
3. 你總覺得要對身旁的人交代或為他們的事負責嗎?
4. 你心裡常會閃過「這是我應該做的」念頭嗎?或是無論被指派什麼工作時,第一時間都會答應下來?
5. 你常覺得疲憊不堪,事情永遠做不完嗎?
6. 你覺得你人很好,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感謝或回報嗎?
多數人誤以為「一旦我設立界限就是切斷人際關係」,實則不然,黎姿嫻表示,請記住要做有界限的善良。設定界線有如訂好遊戲規則,更能區辨人我,哪些事與自己有關,判斷該付出到什麼程度,才能互敬互愛,關係才能長久。
如何設定心理界限?第一,不要為誰犧牲,不要為誰擔憂,也不要討好誰,而是做自己真心、願意、能力範圍內的事,行為不是為了別人或社會評價。
有些人習於為他人擔憂,聊天時會說「我真為你擔心耶」,黎姿嫻直言,有時擔憂就是越界、侵犯他人而不自知,你基於某種主觀判斷認為對方是弱者、無法做到,所以你擔憂、你幫他做,通常就是人際衝突的開端。建議以關懷取代擔憂,先問他是否需要幫忙、要幫到何程度,再決定你的應對方式。
第二,試著去區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人際的親疏遠近,愛己而後愛人,認清自己的限制,沒有人可以全盤的掌握。
第三,標記自己的情緒或身體狀態,你不爽嗎?你感受很差嗎?或是跟某人相處或遇到某事時,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卻說不上來?對方做了某事讓你感受到什麼嗎?你的立即感受在告訴你該有警覺心。
第四,法律的存在就是界定人的行為規範,略知法律可讓我們評估當前情境,更知道拿捏界限。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