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鍾稟彥指出,熱傷害主要分為熱痙攣、熱衰竭與中暑,其中中暑最危險,當體溫飆升到40℃以上時,恐出現意識混亂、昏迷甚至死亡。常見的警訊包括頭暈、心悸、噁心、肌肉痙攣與極度口渴,若沒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

要避免熱傷害,醫師建議掌握「4大守則」:第一,避開高溫時段,最好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進行戶外活動;第二,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每15到20分鐘小口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補充;第三,穿著淺色、透氣、排汗的衣物,並配戴帽子、墨鏡及使用防曬乳;第四,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頭暈、冒冷汗或心跳加快,要立即休息、補水降溫,必要時就醫。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黃子佼累積和解30人 頂清爽平頭「笑了」!吃老本2年照開賓士住豪宅(狗仔直擊)

鍾稟彥提醒,台灣夏季濕熱,熱傷害發生率更高,尤其是長者、幼童、慢性病患與戶外工作者,需特別提高警覺。出門前最好先查詢天氣,妥善規劃行程,才能在享受陽光與旅遊的同時,也守護健康與安全。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彭博指勞動基金委外投資拒用香港企業 勞動部喊冤:只是風險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