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說,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Dynapenia)」,能更有效評估預防肌少症(Sarcopenia),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
邱弘毅指出,「肌少三部曲」為:力弱、肌少、失能,每年平均有62%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為力弱症,若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將導致骨骼肌重(Skeletal Muscle Mass, SMM)下降、功能流失,演變為肌少症,經由力弱症途徑,發展至肌少症患者約有10%。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解釋,肌少症的成因很多,包含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而力弱症則指針對肌肉量正常、非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如同冷氣長期使用,但因冷媒流失,導致吹不出冷風。
林立峯指出,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具有較高的體脂肪率、較粗的腰圍,導致新陳代謝異常,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是長者日常生活功能惡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期評估力弱症,能預防後續的肌少與失能,林立峯說明,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AWGS)重新修訂的診斷標準,當手握力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或步態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可能為力弱症。而關於該如何判定為肌少症還是力弱症,需看肌肉量數值定義,當男性小於7kg/m2,女性小於5.7kg/m2,則為肌少症。
原有力弱風險的李女士,其6公尺步數0.93 m/s,在為期8周的持續運動介入後,有效改善力弱症狀,其6公尺步數進步到1.04 m/s,也再次挑戰了全長5.2公里的司馬庫斯神木登山步道,比起4年前只能到達2.3公里處的櫻花園,現在只需花半天時間就可到達終點神木區。
林立峯並說,老年登山者即便有進行運動,但仍有力弱風險,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透過居家也能完成的「活力樂肌3招」,針對下肢進行阻力訓練,讓民眾日常保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