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說,全國約有20至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2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也就是藥物難治型癲癇,有逾6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第一次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呼籲最好在就學前治療。
李政家指出,陳先生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嚴重時甚至會直接倒地,卻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癎發作無法改善,在2019年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
北榮後於2021年引進機器人輔助手術,李政家說明,陳先生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如 SEEG、深腦刺激術(DBS)、腫瘤組織切片檢查(Biopsy)等,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的任何狀況,醫師能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
不過李政家也坦言,放置電極並非完全沒有危險,畢竟腦部到處都是功能區血管,光是要達成這件事,就是在和上帝競爭,而過往單次手術需耗時2小時左右、放1支電極需要20分鐘;而機器手臂愈差值小,放置單支電極僅需5分鐘。
李政家也提到,2021年以來,北榮目前執行最小的個案年紀3歲,基本上只要病人頭骨是硬的、可以固定就有辦法做,目前小於18歲的個案佔全部案例的3分之1,而機器人手臂除省時外,最大優勢則是安全性高。
至於患者經過手術後是否不再復發?北榮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則說,手術後通常會以2至5年為一期追蹤,最快也是2年停藥,不過近800例的個案中,有63%在2年內沒有復發,或發作很少次,不過在定義上的痊癒,則要10年沒吃藥、沒發作才算。
陳媽媽欣慰地說,兒子在手術後4天左右就重返職場,「除了洗頭不方便之外,各方面都很OK」,起除誒了癲賢發做次數少之外,人好像也變得比較聰明伶俐了。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