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2020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在女性10大癌症中排名第5,高於卵巢癌的第7名及子宮頸癌的第10名,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王鵬惠說,子宮體癌多數為子宮內膜癌,少部分為子宮肉瘤和和間質細胞瘤等。

王鵬惠指出,不正常出血是子宮體癌的重要警訊,月經週期不正常,或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是罹患子宮體癌的高風險族群,由於不正常出血一般都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月經週期紊亂的階段,民眾可能認為是停經可接受的狀況,而容易忽略,該階段是確診子宮體癌的高點,至於發生年齡中位數則是60歲左右。

翻攝國健署網站
翻攝國健署網站

別忘「3合1保一世」

另外,除民眾耳熟能詳的「6分鐘護一生」,王鵬惠提到還有「3合1保一世」,前者是抹片檢查,而後者則為超音波,或有性行為者建議做的陰道超音波,還有腫瘤標記「CA-125」。

王鵬惠指出,子宮體癌和子宮內膜癌,都可以藉由子宮內膜厚度做判斷,藉由超音波就可以做較適當診斷,如有疑慮的話,可以到門診取樣化驗,或者麻醉後放子宮鏡,進行取樣搔刮術,確診子宮體癌的話,要確認其別,並透過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分析是否有子宮體外散佈。

子宮體癌可藉由子宮內膜厚度做判斷。示意圖,翻攝Pixabay
子宮體癌可藉由子宮內膜厚度做判斷。示意圖,翻攝Pixabay

不切除子宮易復發

對於確診後的治療,王鵬惠直言,最標準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及淋巴清除,原則上病人如果年輕或早期發現,把子宮拿掉就可以根治;如果處於40歲前的生育年齡,也可採保守治療,也就是子宮內膜局部切除、大劑量黃體素治療等,每3至6個月評估,連續2次沒有疾病狀況,就會鼓勵有生育規劃的病患把握機會,生產後還是建議全子宮切除。

王鵬惠接著指出,從文獻看來,這類病人不切除的話,終其一生還是有超過50%復發,且保守治療有時效性,沒辦法像子宮頸癌前病變,治療一次就永久有效,而開刀與微創清除的效果及治療預後相同。

子宮體癌開刀與微創清除的效果及治療預後相同。示意圖,翻攝Pixabay
子宮體癌開刀與微創清除的效果及治療預後相同。示意圖,翻攝Pixabay

晚期存活率偏低

而子宮體癌和子宮頸癌相比,王鵬惠說,通常5年存活率都超過9成,然而子宮體癌末期的預後比子宮頸癌更差。

根據台北榮總2016年數據,子宮體癌在5年存活率上,第1期為85%-90%,第2期為60%-50%,第3期為30%-50%,第4期為10%-25%。

至於子宮肉瘤,王鵬惠直言,其預後本就很差,光第1期的5年存活率就不到6成,因為本來就很難發現,和臨床上常見的子宮肌瘤很難區分,原則上只要停經後腫瘤持續增大,或者單顆腫瘤長得很大,就有較高機率是子宮肉瘤。

子宮肉瘤惡性高

子宮肉瘤治療手法上,只有手術切除子宮,且仍有一半機率復發,最常見就是轉移到肺部,「總之就很壞啦」。

王鵬惠也說,這類個案少,而患者對標靶治療或化療的反應都不好,通常都只有10%左右。

至於子宮肌瘤,王鵬惠說明,通常是多發性的良性瘤,只要追蹤即可,不一定要手術切除子宮,且並不是得到子宮肌瘤的,就會演變為子宮肉瘤。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震撼醫界!新藥DBPR728有望攻克癌症 精準抑制MYC致癌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