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日(2/8)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表示,根據全死因死亡率監測,COVID-19死亡率可反應醫療照護量能,當全死因死亡率高於 COVID-19死亡率與COVID-19疫情前死亡率總和,則形成「超額死亡」。
陳秀熙指出,台灣去年首波BA.5流行時,超額死亡減少,代表當時疫情受到控制,但第二波BA.5流行時,COVID-19死亡率下降,但全死因死亡率仍維持高點,2者差距源自非COVID-19死亡率,造成超額死亡再次上升,顯示台灣在第二波BA.5流行面臨醫療量能不足。
面對未來不斷出現新型變異株,「若不改善基礎醫療照護量能、回到正常情況,超額死亡一定會持續」,陳秀熙強調,醫療能量調整需要努力,所以更要在死亡監測指標多下功夫,這一定要跟中重症監測分開,且一定要用全死因死亡率監測,不可單以新冠死亡作為監測指標,必須同時監測非新冠死亡。
全死因死亡監測指標包含2部分,陳秀熙解釋,一是新冠死亡,若新冠死亡上升,大多數代表疫情上升;二是非新冠死亡,非新冠死亡上升代表醫療量能不足。
陳秀熙也不建議馬上跳到降級解封,必須維持自主精準防疫來避免中重症上升,保障脆弱族群不會被犧牲,所以輕症確診個案應執行一周口罩配戴、接觸脆弱族群前居家快篩檢測、居家症狀監測2至3天等自主精準防疫措施,疫情穩定控制兼顧醫療照護量,才能避免非新冠死亡,也才能迎向降級解封。
另陳秀熙說,即便疫情已獲控制,醫療能量不足將造成非COVID-19 死亡上升,為避免落入醫療能量不足形成「防疫債」而犧牲脆弱族群生命,美國總統拜登才會宣布將於今年5月解除緊急公共衛生狀態。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