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的大腸在醫學上指的就是結腸,結腸最後6吋又稱直腸,而大腸癌則是包括發生在結腸及直腸內的惡性腫瘤。

針對大腸癌,癌症基金會表示,大腸癌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可能增加罹癌機率,另肥胖、缺乏運動、吸菸、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因此預防大腸癌必須多管齊下。

不過,大腸癌防治不易,且根據昨日(12/29)出爐的最新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國內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5年居冠,而新冠疫情3年來,民眾減少出入醫院,對此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前,2019年全癌症篩檢量500萬人次,疫情爆發後,2020年篩檢量約450萬人次,2021年又降到389萬人次,2022年才稍微回升至435萬篩檢人次。

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說,疫情期間篩檢人次大幅減少,即便身體異常也不願意檢查,恐讓病情逐漸惡化,隨著疫情趨緩,民眾篩檢意願回升,估計大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則分享,60歲李先生12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且發現息肉,,卻因檢查不適而中斷追蹤,直到2018年3月時,因排便習慣改變,時常感覺裡急後重,才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糞便上有血絲,再度就醫檢查,結腸上有4公分腫瘤,肝臟有3顆轉移腫瘤,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

李先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4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

不同於其他癌症,肝轉移發生在大腸癌時仍有機會靠手術移除腫瘤,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宏鑫指出,根據北榮研究資料,在收案1583例大腸癌患者中,肝轉移有1068例約占67%,肺轉移則占38%,顯示大多數大腸癌患者癌細胞容易轉移至肝臟,如果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狀況良好,成功控制並縮小腫瘤,患者便可藉由手術去除。

楊純豪則提醒,如果曾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千萬別猶豫,立刻到醫院檢查。

此外,楊純豪強調,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病經手術治療,治癒率可達95%以上,如果發現前述8大症狀,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為第四期,不過黃聖捷說,即便第四期腫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後開刀切除,能以手術治療都有很高的治癒率。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陳菊驚傳中風!不可輕忽流感 醫師:心血管急症是平常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