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布袋戲曾是風靡全台的流行文化,卻於80年代日益式微。1985年,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在3位台大教授陳金次、李鴻禧和楊維哲的發起下成立,以「保存古典布袋戲」為創辦初衷,透過蒐購戲偶、老藝師口述歷史記錄和舉辦前後場研習班等方式,致力將大眾視為「民俗技藝」的台灣掌中戲提升為可在學術殿堂演出的「表演藝術」,帶動關懷本土文化的風潮。

西田社創辦人陳金次教授(右)再次捐贈陽明交大布袋戲戲偶。陽明交大提供
西田社創辦人陳金次教授(右)再次捐贈陽明交大布袋戲戲偶。陽明交大提供

「西田社布袋戲文物典藏與研究發展計畫」期待透過修復、整理和保存這批臺灣傳統文化資產,建置可供全球民眾自由閱覽的數位典藏資訊平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積極回應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陽明交大圖書館則自今年起成為計畫主責單位,除了延續應藝所的各項成果,《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和《傳世彩樓: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紀錄片》在近二年的整編後順利完成。

現場展出布袋戲戲偶、戲服和頭戴。陽明交大提供
現場展出布袋戲戲偶、戲服和頭戴。陽明交大提供

《掌藝人》不僅記錄下西田社創立至今30多年來的發展,更試圖擺落紀實類書籍的沉重感,讓17位曾參與西田社乃至臺灣古典掌中戲黃金年代的重要人士和藝師現身說法,以充滿溫情的口吻,娓娓道出在基金會危困之際他們彼此扶持、關顧的動人情誼。紀錄片《傳世彩樓》則一一採訪西田社歷年營運的幕後推手,梳理基金會創辦的緣由、過程中眾人慷慨無私的襄助,同時也將拍攝視角延伸至接續文物典藏工作的陽明交大,完整呈現基金會為適應時代演進逐步調整經營方針之沿革進程。

《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陽明交大提供
《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陽明交大提供

發表會穿插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師生的南北管演出,並播放紀錄片預告;長期報導西田社、熟知其發展脈絡的前《民生報》記者紀慧玲亦到場,發表她對新書和影片的精闢見解。現場展出西田社捐贈的部分文物,包含布袋戲戲偶、戲服和頭戴,以及記錄西田社歷史的日誌、會訊和照片等珍貴藏品。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壹蘋 LINE 好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陽光女警靠這技術出國比賽 2原因讓她棄研究所從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