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癌症中心腫瘤心臟團隊、北醫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群耀指出,隨著醫療進步,近年許多癌症早已不是絕症,反而值得關注癌症治療過程中衍生的急慢性心血管併發症,許多病患因化療、放療或免疫標靶藥物具有心毒性,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發生,嚴重的話會影響病人存活,甚至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必須提早監控,避免憾事發生。

黃群耀舉例,曾有一名66歲肺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出現嚴重心肌炎,造成心臟衰竭,一度危及生命,所幸腫瘤心臟團隊及時介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病人從鬼門關救回來,並且幫助她恢復心臟功能,讓癌症治療得以持續下去。

另一個則是乳癌四期病人,因為伴隨肝、肺轉移及肺積水等症狀,醫生原本推測是癌細胞轉移至肺部,但病患很容易呼吸喘,轉介腫瘤心臟團隊後才診斷出是心臟衰竭導致嚴重肺積水,而非癌細胞轉移,經過一連串藥物及心導管治療後,病人心臟功能變好,得以繼續癌症化療。

22%癌友死於心血管併發症

「心臟是人體最不會長腫瘤的部位,但卻經常是癌症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黃群耀表示,超過4成癌症病患,死亡原因並非原本罹患的癌症導致,當中逾2成是被忽略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可見在腫瘤治療大幅改善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的陰影,仍持續籠罩在癌症病患的身上。」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2019年癌症病人的非癌死亡已達40%,其中22%死於心血管疾病。乳癌、膀胱癌、咽喉癌、部分淋巴癌患者因為心血管死亡的比例,已和癌症死亡比例相近。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更早已出現「死亡交叉」,換句話說,攝護腺、婦癌患者因心血管死亡的比例,甚至遠高於癌症死亡。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特別成立「腫瘤心臟」跨團隊照護,盼將潛藏在癌症的「隱形殺手」–心血管疾病風險及併發症降至最低,讓癌症治療不卡關。

黃群耀舉例,1名乳癌病人若本身有心血管共病,或小紅莓等藥物、放射治療對心血管有危害,經全方位的腫心團隊評估後列入高風險個案監控,並在癌症治療的前、中、後期,客製化設計一套完整的癌症心血管照護系統,一旦發現危險預值,立即跟主責醫師討論。最重要的是,若不幸併發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才能及時拯救病患。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北醫提供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北醫提供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不漏接! ►壹蘋新聞網 粉絲團壹蘋娛樂 粉絲團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七旬翁吃蔬菜控制血糖 檢查數值卻「爆走」?醫師揪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