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廢核政策不見得適合每個國家與地區,因為核電有許多優點是綠電無法取代的,且在再生能源比重高的電力系統中,除了發電成本大幅增加之外,電網的穩定性也值得堪憂。在解除管制市場中,為了維持電網穩定,勢必增加系統成本,例如在完全自由化市場裡,需要增設相當於供電需求的備用容量及儲能裝置,大幅增加發電成本,包括因應電力調度困難度、複雜度所增加的營運成本。

未來評估能源結構中,「碳價」將占關鍵性權重

近二十年來,全球在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和氫燃料電池方面的投資,大約是核能的兩倍,但在電力供應方面的表現卻又乏善可陳。原因在於核電、煤電、氣電等大型電廠的系統成本比間歇性再生能源低得多,尤其是核電充分提供長期、高資本投資的獎勵效益,在短期價格信號驅動的解除管制市場中,挑戰綠色供電系統的多元性、分散性與穩定性。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核能機構2019年報告《脫碳成本:高額份核能和再生能源的系統成本》,更全面地探討系統成本問題。基本上,核電在超低的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排放係數下,能實現2016年巴黎協定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嚴格要求。

緩和氣候變遷已成全球共識,發展低碳能源為必要工具或手段,緣此,未來評估能源結構中,「碳價」將占關鍵性權重,核電是否納入碳交易制度,除了影響其發電成本,也直接關係到產業榮枯。此一變數也將影響傳統發電技術,如燃氣與燃煤,以及新的低碳技術成本(如燃氣複循環(CCGT)與炭捕捉與封存(CCS))。進而求之,被公認為「綠能」的再生能源中,除了太陽能光電、風電之外,其他的水力、海洋能、地熱等發電成本,也當是學術界側重的議題。

逐漸捨棄低電價、求取低利潤的勞力密集產業,轉而發展高附加價值、高利潤的科技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民主浪潮帶動下,幾乎沒有民眾願意與核廢料或核電廠為鄰,核廢料儲存、處理、核安是台灣核電續存的障礙。目前,繼核一停役之後,核二、核三申請延役也過期,所有運轉核電廠中,三台反應爐已停役,剩下三台也預定分別在2023及2024年除役。

展望未來,台灣在成就非核家園新能源願景之際,為了因應高電價時代的來臨,台灣經濟發展走向也應該有所移轉,逐漸捨棄低電價、求取低利潤的勞力密集產業,轉而發展高附加價值、高利潤的科技產業,藉由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政策,作為實現高科技產業轉型的驅動力。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俄國向外擴張無可避免嗎? 全球暖化竟也成重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