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指出,台積電2奈米將陸續在新竹寶山、高雄楠梓廠量產,根據台積電說明,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三座晶圓廠將採用2奈米生產,但根據消息指出,台積電將在2奈米製程排除中國半導體設備,試圖因應日益提升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知情人士指出,此舉與美國國會議員Mark Kelly 提出《Chip EQUIP Act》法案有關。
台積電先前在先進製程生產線有採用一些中國半導體設備商提供的產品,包括中微半導體(AMEC)的蝕刻機,以及在2016年被北京屹唐半導體科技(Beijing E-Town)收購的 Mattson Technology 工具。
如今,台積電不僅製造產能在去中國化,連上游材料與化學品也啟動全面盤點,目標是在台灣與美國營運中逐步降低中國設備與材料供應比重。不過,台積電在中國境內的產線,仍將強化與當地供應商合作,以符合當地政策並兼顧供應鏈韌性。
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原本計畫先在3奈米製程汰換中國半導體設備,但由於該製程節點自 2022 年量產以來,若在合格供應鏈中途換廠,不僅需耗費大量時間,也恐影響良率與製程穩定,因此公司選擇在剛進入量產階段的2奈米製程開始全面替換。台積電董事長暨執行長魏哲家曾表示,美國亞利桑那廠區建設加速後,美國將可望承擔約三成 2 奈米以下的尖端產能。
前美國政府官員、半導體專家 Meghan Harris 直言,中國設備商的技術正快速逼近,美國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阻止中國設備進入並扭曲全球市場。Meghan Harris強調,《Chip EQUIP Act》法案是美國國會的第一步,後續還需從關鍵零組件供應端管制,防止中國半導體設備進入美國與其他市場。
《日經亞洲》分析,中國半導體製造商正逐步提高國產設備使用率,除了曝光機仍高度依賴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其餘環節已有明顯進展。包括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Naura)等逐漸躋入全球前段班,其中,北方華創更已進入全球前6大半導體設備商之列,僅次於 ASML、應用材料、東京威力科創、科林研發與科磊。
對此,台積電不予置評,強調其全球採購策略一貫聚焦於健全的風險管理系統與多元供應鏈,以確保產能與製程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