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觀光署統計,2024年全台旅宿業住客人次為7,879.6萬人,較2023年的7,983.3萬人及疫情前2019年的7,987.4萬人均略減;前瞻觀光政策研究室資料也顯示,2024年國人國內旅遊支出為新台幣4,646億元,較2023年減少308億元。市場反映,老街、夜市等景點普遍同質化、缺乏特色,甚至早在疫情前,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便關注2015至2018年間台灣新增80個彩繪村、13座天空步道,但重複性高、缺乏永續規劃。近期更有立委批評國旅缺乏特色、品質待提升、數位應用不足及交通整合不佳。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確信及碳資產管理服務負責人林孟賢表示,生態旅遊在經濟上能為偏遠地區帶來觀光收入與就業機會,促進產業活絡;在環境上,旅遊收入若能回饋於自然保育,可提升保育區自給能力;社會層面則能促進文化保存與社區認同,透過社區導覽、手工藝產業等模式,讓居民成為旅遊價值鏈核心。

林孟賢指出,生態旅遊的多樣性策略可解決國旅同質化困境。台灣自然景觀與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景點分散、規模小且資源不易整合。去年底成立的「台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便整合65個社區,共同規劃精選遊程,藉由統一平台向遊客提供資訊,讓旅客體驗有機農作、在地文史及民俗活動,兼顧行銷效益與多元內容。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確信及碳資產管理服務負責人林孟賢。安永提供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確信及碳資產管理服務負責人林孟賢。安永提供

循環性策略則著重於提升社區韌性。國際上如哥倫比亞 Mesetas 社區,曾是內戰後衝突熱區,在 NGO 協助下轉型發展觀鳥與再造林導覽,觀光收入反哺自然保護與基礎建設,形成「保育即重建」的正向循環。台灣亦有墾丁社頂部落案例,居民曾與公部門衝突,後在屏科大團隊輔導下找到發展方向,最終獲「國家環境教育獎」,成為國內生態旅遊的成功示範。

林孟賢強調,若將生態旅遊制度化並納入國家旅遊政策與在地社群能力建設,不僅可增加國旅多樣性選擇,也能協助業者降低碳排,從「消耗型經濟」轉向「再生型經濟」。生態旅遊的小規模、多重效益特性,對環境保育、減貧、性別平等、社區賦權與氣候行動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具連動效果,對於自然資源豐富但治理能量不足的地區,更是具地方彈性的務實選項。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大同Q2本業帶勁 獲利季增超過5成 毛利金額創兩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