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AI模型將根據用戶的觀看類型、互動行為與帳號使用年資等訊號進行判斷。YouTube表示,若使用者認為被誤判,可選擇上傳政府核發的證件、自拍照或信用卡資料進行驗證。不過此舉也引發用戶隱私疑慮,有人質疑「只是看動畫就被當小孩」,對將個人資料交由科技平台處理感到不安。

若用戶不願提交驗證資料,帳號將持續套用預設的青少年保護機制,內容包括僅顯示非個人化廣告、啟用「休息一下」、「就寢時間」提醒、留言與上傳影片時顯示隱私提示、降低重複觀看可能有害影片的推薦,以及無法觀看限制級內容。

除了觀眾端體驗改變,創作者也可能受到影響。若觀眾被AI重新分類為未成年,該帳號所上傳的影片將預設為私人,並無法在直式直播中接受「贈禮打賞」。此外,由於非個人化廣告投放的限制,可能導致部分創作者廣告收益下降。YouTube強調,整體影響有限,並將持續投入創作者生態,提供多元獲利管道。

官方也補充,目前YouTube Analytics的觀眾年齡報告仍依據使用者填寫資料,尚未反映AI年齡預測的結果,預計未來將進行更新,以提升數據準確性。

這項政策被視為科技平台導入AI年齡辨識的重要轉捩點,然而在個資風險與誤判機率仍存的情況下,如何在保護青少年與維護隱私之間取得平衡,勢必將成為後續關注焦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華電信語音大當機擴及全台 官方宣布補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