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協會表示,隨著一支手機、伺服器或電動車內含來自數十國的零組件,即使是微小的貿易政策調整,也會對全球產業鏈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協會啟動「電子產業貿易流向研究計畫」,涵蓋150個經濟體及數千項電子產品,範圍橫跨原材料、關鍵零組件與終端商品,試圖全面掌握全球電子貿易動態。

報告中幾項關鍵發現包括:電子原材料貿易總額已達2.5兆美元,超越終端產品貿易的2兆美元;中國2023年進口高達6,300億美元的電子零組件,超越美、歐、新三地總和,即便是世界最大出口國,仍仰賴全球供應。此外,自2017年至2023年,印度與越南的電子零組件進口分別大幅成長122%與83%,顯示兩國雖崛起為組裝中心,卻仍高度依賴全球零組件供應。

全球貿易現況顯示,供應鏈的變化是「多元化」而非「脫鉤」。亞洲內部貿易占區內電子零組件進口高達88%、終端產品進口69%,顯示區域整合深化,並未出現明顯斷鏈現象。報告也指出,美國加徵對中關稅改變採購來源,卻未能擺脫對全球零組件的依賴,只是將供應鏈轉向其他夥伴如越南與墨西哥。

報告強調,全球電子供應鏈的競爭力關鍵在於「韌性」。若新興經濟體如印度想要提升產能與全球競爭力,必須擴大進口零組件,並強化上游供應鏈。政策上則應從「相互依存」的現實出發,強化策略性連結,而非追求孤立。全球電子協會建議,各國應避免單邊貿易限制,改以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建立協調機制與針對性投資作為政策主軸,才能在動盪時代中確保供應穩定與產業競爭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日月光包場生態永續電影 攜手推動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