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麗表示,商業化初期應用將聚焦於工業與服務場域,例如特定區域的物流搬運、機器視覺檢測等。預計到2030年,工業應用將占整體人形機器人應用的63%,其中半數以上仍以非雙足機型為主。儘管如此,若要進一步開啟更大規模的應用潛能,未來人形機器人終將朝向消費性產品演進,需具備類人外形,包括雙臂與靈巧手的上半身,以及可行走的雙足下半身,才有望進入家庭與個人市場。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發展已經看到一些方案改進,例如在硬體部分,特斯拉採用的線性關節與旋轉關節相結合的方式,軟體則是由ChatGPT、DeepSeek 和VLA 模型的出現,這些都能推動機器人「大腦」發展。
在中國,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數量從2022年的僅6 起增加到2024年的40起,同時投資金額從6300萬美元增加到5.62億美元。在全球,投資活動也展現出強勁表現,從2022 年33個項目增加到2024年75個項目,投資金額從2022年的4.77億美元增加到2024 年的18.99億美元。
王斐麗指出,隨著規模經濟擴大與供應鏈改善,預期未來20年內,人形機器人的銷售價格與使用成本(例如維護與軟體升級)將有望下降超過70%。此一成本下降趨勢,將有助於刺激消費性需求,尤其是對價格敏感的個人用戶,開拓更廣泛的銷售機會。其中,提供關鍵自動化零組件的產業,如滾柱絲杠、諧波減速器、感測器與執行器,以及與之相依的稀土產業,將是首波受益者。
根據瑞銀的基準預測情境,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需求將達8,600萬台,對應將為自動化產業與稀土產業各帶來約4,000億美元與70億美元的額外年營收,分別是兩者2024年市場規模的4倍與2倍。王斐麗強調,人形機器人不僅改變製造與服務業態,也將帶動電池與半導體需求,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所帶來的拉動效應,預估將使全球電池與半導體產業營收分別較2024年增加23%與28%。
根據瑞銀研究,目前人形機器人面臨幾個挑戰,包括:硬體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執行器和靈巧手方面);「大腦」技術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瓶頸,由於用於類比訓練和實際功能任務的人工智慧模型及訓練仍處於早期實施階段,大腦開發(主要是軟體)滯後於機器人的身體和「小腦」部分。
王斐麗提醒,初期由於技術門檻與利潤結構,供應鏈上游如關鍵零組件與材料供應商將先行受益,但隨著產業規模擴大與整合,中長期仍可能由中游的系統整合與整機製造業者取得主導地位,形成產業重心的再分配。
以中游整機廠來說,瑞銀建議關注採用智慧策略率先實現商業化的廠商,包括針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以及在目標場景中實施並與終端使用者密切合作,汽車行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合作,最後是容易實現場景的需求,如接待、娛樂、導遊等。由於人形機器人整機廠需要全面發展才能勝出,預計僅部分行業領先者才會擁有強大的生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