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逸德指出,參與這類國際企業評比,不只是展示創業家精神,更要展現企業對內外利害關係人、社會甚至國際的正面影響力。他強調,企業的核心最終仍須回歸財務成果,包括營收、獲利、市值等,並結合清晰的企業願景與使命。
談到華城如何在非高科技產業中實現爆發式成長,許逸德認為關鍵不在「加價賣產品」,而在「解決顧客痛點」。他指出,當今資訊透明,靠價差已難以生存,唯有像西門子、ABB、GE、日立等國際大廠一樣,緊跟產業趨勢與創新節奏,才能脫穎而出。
華城營收從2022年不到80億元,2023年跳升至139億元,2024年更達202億元,全年上看240至250億元,三年翻三倍的成績也讓許逸德在此次角逐世界企業家大獎過程中,獲得8位評審中的3人支持,成功打入前三強,雖最終由瑞典企業家Stina Ehrensvärd奪得大獎,但華城的表現已備受國際肯定。許逸德還表示,他還獲得總統賴清德親筆祝賀,笑稱如同12強在海外爭光。許逸德也表示,公司股價在去年7月一度與台積電共同站上千元關卡,創下1030元歷史高點,隨著除權息、市場波動,今(17)日股價收在551元。

華城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三大支柱:外銷拓展、綠能布局與與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許逸德帶領團隊導入大生產管理機制,提前與供應商協調產能,避免缺料風險,使營收與獲利得以持續逆勢成長。他強調,公司治理就像「偷翻明天的報紙」,必須學習Apple、Amazon、Meta等獨角獸的成功邏輯,觀察顧客場景、回應當下需求,才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品。
許逸德指出,華城早已不是單純的設備製造商,而是從材料、零件、設備、系統整合、工程建設,到最終成為綠能開發商,具備完整垂直與水平整合能力的能源解決方案提供者。許逸德也是台灣風力發電產業協會理事長,積極推動風電國產化,這與華城投入綠能產業升級的方向高度一致。
許逸德更是透露,華城去年第四季接獲上百億元訂單,其中60億元來自美國AI資料中心市場,包含20億元與德州星際之門(Stargate Project)計畫有關的電力設備。根據上週股東會資訊,該案將自今年少量出貨,並於明後年放量交貨。

面對川普關稅風險,許逸德指出,華城採取雙軌策略:「降低風險發生機率」與「減少損害影響」。公司已在2024年第四季合約中加入關稅轉嫁條款,由買方承擔稅負,進一步分散衝擊。針對今年4月9日上路的新關稅,華城也依訂單狀況分為四類處理:已完成者提前出貨、未接單者暫緩、已下單但未出貨者協商分擔、例外情況則另作處理。
早在2022年航運價格暴漲時,華城就曾與客戶協商運費分攤,此次面對新關稅也得以迅速應變。許逸德強調:「我告訴同仁,兩種訂單可以插單:高毛利訂單與報恩訂單。」他觀察到,即使面臨10%關稅衝擊,仍有50%至75%的核心客戶願意分擔稅負,顯示客戶對華城的長期信任。整體而言,關稅對公司毛利率的影響控制在3個百分點以內。
許逸德強調,華城不是只會「打順風球」的公司,真正考驗企業的是逆風時的應變能力。華城之所以能在全球綠能與電力設備市場站穩腳步,靠的正是痛點導向的產品開發、價值鏈的垂直整合與風險管理的超前部署。
此外,2025年《安永企業家獎》也正式啟動,主題為「智能競勝 跨界躍進」,即日起至7月31日開放報名。所有入選得主將於12月5日頒獎典禮接受表揚,最終年度大獎得主將代表台灣,於隔年6月前往蒙地卡羅參與《安永世界企業家大獎》的最高榮譽評選。
延伸閱讀:關稅戰停9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