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77年的儒鴻,以製造彈性針織布料和機能性成衣聞名,是台灣知名的紡織大廠,公司以台灣總部為研發創新中心,生產基地則遍及台灣、越南、柬埔寨等地區。

儒鴻舉行法說會,儒鴻第1季營收新台幣93.74億元,季減2%,年增22.8%;歸屬母公司淨利16.79億元,季減1.5%,比去年同期成長17.8%,單季每股純益6.12元,為歷年同期次高,整體表現淡季不淡。

熱門新聞:永豐餘投控沼氣技術打造綠能中心 下半年估正式售電

洪瑞廷表示,對等關稅是暫時性且有期限的作法,並非持續性方案,但「過去一段時間確實是辛苦的兩個月」,上季法說會在3月7日召開,當時完全沒想到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會是這樣,此對於紡織的供應鏈造成的壓力,一點都不亞於先前發生的金海嘯及新冠疫情,不過他表示,接下來等到各國對等關稅稅率確定後,預估進入到今年底大致上的遊戲規則都會底定,因此對於明年的狀況是樂觀且有信心。

洪瑞廷表示,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暫緩90天,期間先徵收10%的基準關稅,他表示多出的10%關稅現階段先由品牌商與製造商分攤,依不同客戶,儒鴻平均分攤比例約5%以內,而這也不是第一次這樣分擔,過去原物料上漲或不確定成本增加,品牌端都會希望長期伙伴可共同面對壓力,這次也是這樣的狀況,至於這次對等關稅目前多出的10%,儒鴻平均分攤比例約5%以內。

針對5月新台幣急升,儒鴻財務長林芬如表示,毛利率方面,因公司收款和付款主要都是美元計價,兩者形成自然避險,因此影響有限。影響比較大的是業外的匯兌評價損失,評估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1%,大約會對儒鴻獲利造成約4000萬元影響。

洪瑞廷指出, 4月初對等關稅宣布後,儒鴻的訂單完全沒有被取消,主因是儒鴻的技術領先,護城河不低,他觀察布和成衣等公司兩大產品線,客戶開發的能量仍存在,市場需求還是存在,且還滿強勁,這是好現象,顯示即使對等關稅可能導致成衣價格上漲、削弱民眾購買力,但品牌商仍積極開發新產品,希望藉此沖淡關稅影響。他表示第2季訂單沒問題,動能還是滿強,目前訂單能見度大約看到6月。

針對5月新台幣急升,儒鴻財務長林芬如表示,毛利率方面,因公司收款和付款主要都是美元計價,兩者形成自然避險,因此影響有限;反而影響比較大的是業外匯兌評價損失,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1%,約對儒鴻獲利造成約4000萬元影響。

延伸閱讀:關稅戰停90天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SEMICON Taiwan 2025正式啟動!30週年升級「國際半導體週」聚焦4大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