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指數投資組合主管Dina Ting則分析,美國推行「美國優先」政策,透過減稅、補貼與鬆綁監管,加速推動國內製造業復甦。中型工業股因具備靈活度,能把握基建與能源自主帶來的需求增長。數據顯示,工業股在標普中型股400指數中比重高達22%,遠高於標普500的8.5%。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估計,基建投資至2033年將替GDP增加8,000億至1兆美元,交通、能源與科技專案將是主要動能。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資深副總經理羅尤美補充,八月國際貿易關稅塵埃落定後,九月焦點轉回國內,降息、減稅等利多政策對中小型股更為有利。相較大型股,中小型股估值仍偏低,成為資金重新配置的重點。在美股ETF市場成熟之下,投資人可靈活選擇,從主動管理的小型股基金到中型股ETF,或是納入低波動高股息ETF,皆能在創高行情中兼顧分散與穩健。
過去十年,美股市值高度集中。如今標普500僅155檔股票便佔總市值七成,而十年前需要274檔。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七巨頭」更顯示市場對大型科技股的依賴。然而,中型股因此被忽略,自2015年來成分股從620檔縮減至約410檔,反而使其成為更具潛力的精選標的。雖然今年中型股表現落後大型股,但25年長期數據顯示,中型股年化報酬率達9.27%,高於小型股與大型股,並在65%的五年滾動期間優於大型股。
Dina Ting表示,中型股主要來自三類企業:小型股成長起來的快速擴張公司、因暫時挑戰而市值下滑的大型公司,以及企業分拆後的新獨立公司。成長動能來自AI投資浪潮,帶動AI基建、資料中心零組件、自動化技術需求。根據RSM 2025調查,91%的中型企業已採用生成式AI,遠高於前一年的77%。這些企業憑藉靈活組織,能迅速導入創新並提升效率,鞏固在AI經濟中的競爭力。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指出,以本益比觀察,中型股相對大型股仍具折價,對長期投資人而言是進場良機。中型股兼具成長性與靈活度,能在資金過度集中於巨型股時,提供分散效果並參與可能的輪動。投資方式上,多因子策略ETF能結合品質、價值與動能因子,追求長期風險調整後的優勢報酬。對願意跳脫市場「寵兒」的投資人而言,中型股不僅符合美國製造的政策潮流,也具備長期增值潛力,是投資組合不可忽視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