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今下午舉辦「聯合政府與台灣民主的進階嘗試」論壇,黃國昌於開場致詞表示,兩年前的11月9日,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舉行了總統參選的記者會,他非常直接的提出主張,就是要「聯合政府、團結臺灣、還權於民、保障多元」,希望這個國家能夠共容、共融、共榮。
黃國昌說,最近花蓮堰塞湖溢流釀災,台灣人民的愛心湧入花蓮,但他們看到的卻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能夠同心協力,多頭馬車,反而造成救災最大的災難。此時,民眾黨仍延續著前主席柯文哲的理念,推動聯合政府的架構與具體實踐,他們關注的不只是中央層級,也包括地方政府,乃至於未來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垂直整合。

黃國昌強調,「聯合政府」的這場學術研討會當中,過去這段時間,由賴香伶執行長所領導的「聯合政府研究小組」,開始爬梳國外相關學者與實際經驗,從權威著作當中看到四個時期不同的聯合政府理論。第一代聯合政府的理念著重於掌握國會過半席次(50%+1),才能夠穩定執政,這是所謂「最小獲勝聯合政府」,第一代聯合政府重視的是職位分配,被看作為政黨利益的最大化。
黃國昌續指,第二代聯合政府更重視政策追求的面向,不只是國會席次過半,而是政黨會與在理念、價值與政策上最接近的政黨相互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到了第三代聯合政府,不再侷限於內閣制國家,「總統制的聯合政府不僅理論上可行,現實上也存在。」
黃國昌說,第四代聯合政府最新理論,討論的已不只是中央層級,而是擴及地方政府的層級,而且地方政府時期的聯合執政,確保彼此的理念與政策能順利實踐,對未來對中央層級的聯合政府是否可行,有非常重要的啟示。包括中央與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方式、中央到地方合作的可能性,即使是全國性政黨,在地方若有共同政治基礎,也可能聯合執政。

黃國昌表示,聯合政府絕不只是權位分配,而是政黨之間「深度的協議」。以德國梅克爾時期的大聯合政府為例,簽了數百頁合作協議,討論的不是誰當哪個部長,而是聯合執政過程中要實踐的政策與價值。
黃國昌強調,對民眾黨而言,在推動聯合政府理念時有兩大重點,「第一,我們在意的是政策價值的追求,而不是政黨利益的結合。第二,即使未來民眾黨有機會與其他政黨組成執政聯盟,也不會放棄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