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官員說明,過去一年,台灣在中國強大壓力下維繫12個邦交國,並透過多元外交進路嘗試突破。外交部長林佳龍近來陸續走訪美國、亞洲及歐洲理念相近國家,日前更在歐洲與中國外長王毅「同場較勁」,引發國際關注。而從接待外賓數量到國會外交的亮眼成果,包括今年9月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率團訪歐出席故宮特展開幕,以及今年 1 月立法院長韓國瑜成功出席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典禮,都展現「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進台灣」的具體成效。
外交部官員指出,當總統賴清德提出2030年前國防預算達到GDP5%的願景,也同步為外交這個「無煙硝的戰場」注入強心針,也由於115年度國防預算編列9495億元、將達GDP3.32%,不僅回應各國對台灣強化防衛能力的關切、印證台灣落實「和平靠實力」的努力,也成為外交體系與國際友人互動的重要談話基礎。
外交部官員表示,外交部近年預算每年僅約300 億元、占總預算1% ,在中國壓力下維繫既有邦交國同時拓展外交關係實屬不易,因此外交部盼能爭取更多資源支持,以確保政策順利推動與落實。官員也說,國家安全包括國防和外交兩大部分,「如人之雙腳,必須同時向前走,才能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得到保障」,也由於外交的重要性不亞於國防,相對於國防預算大幅增加,適當增加外交預算才能在平衡中穩健前進。
外交部官員說明,115年度外交預算占總預算1.37%,雖高於去年的1.05%,但僅恢復至110 年度水準、仍低於 98 年馬政府任內曾達到的1.73%。對比中國25年來外交預算自57億元人民幣攀升至今年的645億元,規模暴增11倍,官員強調,在中國運用龐大經濟規模利誘並施壓我邦交國、在各種國際場域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台灣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情況下,若外交資源和能量未能獲得提升,實難與中國的強烈攻勢及巨大資源抗衡。
外交部官員指出,台灣無法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競逐,外交預算亦受立法院嚴格監督,必須符合國人期待。官員強調,台灣需結合公私部門資源,發揮經濟、科技與產業優勢,進行「不對稱外交戰略」,外交預算增加,不只是維繫邦交關係,更是支撐多元外交戰略、守護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