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原欣幸1日在臉書上發文分享,他在日本《東洋經濟》Online專欄中發表對於726大罷免的觀點,他表示,這場選舉猶如台灣選民將勝利的判決頒給了強力制衡賴政府的在野勢力,間接也等同對民進黨政府的一次清算。對賴清德與民進黨而言,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失敗,甚至可以說是一次政治能量的全面潰退。
小笠原欣幸指出,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蔡英文靠著「抗中保台」以57%的高得票率壓倒性勝出,但到了2022年九合一選舉,即使仍高舉國安旗幟,卻慘敗收場。當時已有評論指出,「抗中保台」在地方選舉的號召力已不如以往。2024總統大選中,民眾黨的柯文哲強烈批評這口號已「淪為民進黨鞏固權力的工具」,成功吸納大量年輕與中間選民,使賴清德雖當選,得票率卻僅剩40%,比蔡英文的得票率大幅少了17個百分點。
小笠原認為,這樣的差距,反映的不只是政策疲乏,更是一種結構性的失望。蔡英文2016年高喊的「公平正義」,在八年執政後依然遙不可及,對民進黨的信任正在流失,特別是在青年族群中。
小笠原欣幸坦言,年輕世代面對房價高漲、薪資停滯與就業不穩的壓力,對民進黨政府的失望與日俱增。他們不見得支持中國大陸,也不一定信任國民黨,但他們更加懷疑:在現狀毫無改變的情況下,究竟「維持現狀」還有什麼價值?這樣的質疑,來自切身生活的無力感,而不是被任何政治勢力所煽動。
他更指出,民進黨長期以「中共同路人」作為攻擊語言,反讓選民產生反感;此次罷免方將同樣的語言拿來對付國民黨,卻未能產生效果,顯示選民對這類簡化標籤的政治語言已出現明顯疲乏。相對地,在野陣營也習慣對不同意見貼上「1450」、「側翼」等標籤,整個政治氛圍早已陷入互相撕裂與惡性循環。民進黨若持續靠「抗中」鞏固支持,只會讓選民越來越無感;在野黨若只會高喊「反民進黨」,卻端不出實質政見,也終究會被民意拋棄。
延伸閱讀:726大罷免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