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許多反對者主張的核廢料儲存問題,葛如鈞在文章中表示,其實現在台灣已有技術能力發展安全的乾式貯存。根據中研院資料,核三廠若直接重啟,現有的冷卻池可以再撐五年,如果只開核三廠的「二號機」,甚至可以放更久,因此政府只要下定決心、現在立刻開始動工,核廢料就不會沒地方放。退萬步言,面對數十年來最嚴峻的兩岸關係,難道僅因一時無法決定廢料儲存地點,就要放棄戰略能源選項?若政府真心為了台灣的國防著想,便必須展現決心解決穩定能源的問題。

有論者認為,核電廠反而會成為戰時敵國的攻擊目標,對此,文章點出北京的意圖應為脅迫台灣,而非徹底摧毀。根據過往軍演、兵推,北京全面摧毀台灣並非聰明策略。中國軍事專家張弛曾於央視說明解放軍戰略:「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能源進口依賴高,一旦被圍困封鎖,易致經濟崩潰,成為死島。」文章因此質疑,既然封鎖與施壓即可達成戰略目標,北京又何必冒險攻擊核設施引發災難?

台灣國防部的《國防報告書》也指出,解放軍的核心作戰概念為「包圍與癱瘓」,其聯合火力與基礎設施打擊旨在破壞預警系統、孤立台灣,以逼迫投降。當然,能源設施可能成為軍事目標,如烏克蘭戰爭中俄軍破壞能源設施,但文章點出,即便戰爭持續,烏克蘭多數城市仍有供電,並且主要依靠核能。在烏克蘭衝突初期,俄軍迅速佔領札波羅熱核電廠後,選擇控制而非摧毀:將電力導向親俄地區,切斷敵對地區的電力。

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莊宗達攝
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莊宗達攝

葛如鈞在投書中點出,戰時能撐多久,取決於能源,因為台灣約八成的電力來自需進口的化石燃料,若這些進口被封鎖,將造成全面斷電。有些人主張,出口中斷後,工廠關閉、用電需求下降,可延長電力供應。但這種「節能撐久」的想像,意味著台灣失去其「矽盾」地位與全球戰略價值,若台灣失去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國際關注,國際援助的意願也將隨之削弱,正中北京下懷。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曾指出,台灣若遭攻擊,首要任務是撐過初期,直到盟軍支援到來。那麼該如何撐下去?白宮亞洲事務前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在其著作《沸騰的護城河》中建議:台灣應儘早導入先進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以保障關鍵系統運作。

葛如鈞重申,發展再生能源不應該以放棄核能為代價,而應如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董事長所說,綠能和核電都不應該偏廢。文章主張,再生能源、電網分散化與基礎設施強化,皆是台灣應投資的方向,這點在政治上從未有太大爭議,執政黨真正的錯誤在於認為這些措施可以完全取代核能,甚至在替代方案尚未完善前就急於用意識形態加強民眾恐懼,以完成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理想。事實是,自從台灣關閉核電廠以來,夜間95%以上的電力仍靠化石燃料供應,再生能源雖有潛力,但太陽不常照、風也不常吹。台灣此時需要的是一種在危機中不會被切斷的穩定基載電力,而不是容易中斷的進口燃料,且現在台灣在進口燃料與再生能源補貼上的花費,已超越國防預算,若改投資於核能,節省下的資金可用於強化防衛,真正做到聰明用錢。

關於國家安全,賴清德總統7月1日在「團結國家十講」中直指在野刪除史上最高國防預算共84億元。對此,葛如鈞表示,國民黨已多次對外闢謠:114年度中央政府國防總預算編列高達史上最高的4760億元;陸軍向美方採購攻擊式無人機,被抓到多編近56億元預算,執政黨召委王定宇在委員會表決時更是主動支持在野黨團提案刪除45億元;海鯤號預算「一毛未刪」是國防部長顧立雄在立法院親口證實的,凍結10億元後續造艦預算,也是顧立雄部長自己親口承諾,待海鯤號完成海測,才進行預算解凍,並且,賴總統沒有說的是,今年國防預算「即使刪減後仍是歷年最高」,現在總統級的「亂講」已經嚴重影響國際視聽,也讓外界誤解台灣沒有保護國家的決心。

葛如鈞在投書中強調,台灣的核能政策決策,必須與防衛、國安與盟友的作戰邏輯一致。過去幾年因政治化爭議造成的延宕,是所有政黨的共同責任,如何讓民眾願意相信科學、相信核能,是所有政黨責無旁貸的使命。因為台灣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政治鬥爭,而是現代化的能源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