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羊解釋,不同於短程的一般登山,長程縱走通常入山會以一週起跳,不可能接到通知就說撤就撤,像是此次出事的南三段核心區就根本不可能。若是二週左右的行程,也已足以讓颱風從無到有,所以再怎麼依據天氣預報更改行程,終究有可能在行程中遇到颱風。
雪羊也說,該起出事的山難是一個行程中有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做出相應修改策略,就不該在那裡才就地躲颱風的位置,但隊伍究竟遭遇了什麼,讓他們在那裡遇到颱風,已不可考,也只有遺憾。
雪羊表示,如何靠帳篷在山上躲颱風,有3大保命要訣可供參考。包括:
一、掌握天氣,決不戀棧,當撤就撤
雪羊表示,颱風跑太快躲不掉,或走太深撤不下來的情況,真的沒那麼常見,通常在登山時只要有做功課,就會發現其實百岳路線中,幾乎每天、至多每三天,就一定會遇到一個「4G地形」。爬山遇到訊號時,第一件事是跟留守人報平安,第二是打開中央氣象署APP以及Windy看天氣,決定要繼續前進,還是修改行程開始撤退。只要隊伍在山上每天有把握訊號,好好自己研究天氣,基本上不是能在颱風來臨前就趕緊撤退下山,就是能提前配合隊伍評估實力,預知在颱風來臨前能到哪個安全位置避難,這樣安全分數就能達到90分。
雪羊分析,該起山難路線訊號點確實不多,但在內嶺爾山到義西請馬至山間的稜線上是有訊號的,那時就能依照預報情勢,推估颱風來襲時,隊伍可能會在什麼位置,有沒有躲避可能。若那時選擇撤退,時間還綽綽有餘。
雪羊推斷,該起山難隊伍沒有修改行程的可能性很多,可能其中兩位都是長者,手機沒有網路只能通話;也可能是判斷撤退,會在太平溪東西源過不了溪,而選擇勇往直前,先不加以評斷,只是分享訊號點與可能發生的狀況。
二、尋找安全的避風處避難
雪羊說,在山中躲颱風至少是2天起跳,這時「決定帳篷紮在哪裡」就非常重要,因為山中可避風的平坦營地並不多,太早紮營浪費糧食,太晚紮營又只能在避風的奇怪斜坡或畸零地中將就,十分痛苦。
而避風營地的選擇要點有二:
1.要健康無枯木的森林凹谷、判斷風向後的避風掩體後。
雪羊提醒山友,被颱風吹落的枝幹非同小可,如果紮營在枯木、朽木附近,是相當危險的事。
2.不要毫無遮蔽的草坡、懸崖崩塌地與溪流附近、低窪地
雪羊表示,山很大,花點精力一定能找到較避風處,不然水鹿早就被吹走了。至於好不好睡、安不安心,就得看領隊的智慧。
在紮營後跟待在山屋一樣,不用急著下山。記住人只要有水喝就能活很久,至少3週起跳。
三、長程縱走需選用堅固的帳篷
雪羊說,這起山難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帳篷被颱風撕裂進水,導致人體失溫。他提醒山友,再堅固的帳簿,若風向改變或方向搭錯也會垮。所以第一、二道保險非常重要,千萬別仗著自己帳篷很厲害就不選擇紮營地點或不跑,那一樣還是會完蛋,是非常愚蠢的心態。堅固的帳篷只是提高意外紮營於開闊地點的存活率,並沒有任何「保證沒事」的價值,因為它不是露營車!
但一旦走入行程長達一週以上的原始深山,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來自大自然的所有挑戰時,一頂非常堅固的帳篷,就能成為最堅實的第三道保險,讓你在前兩道保險失效時,穩穩地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守護你的生命。
雪羊認為,一般山友還有「有山屋所以不用帶帳篷」的迷思,其實很危險。因為山屋與山屋間的距離,已經足夠讓人受困其間。若是在難以說撤就撤的長程縱走時,在遇上颱風時,「山上躲颱風」就成為了唯一選項,一個堅固的帳篷也就成了保命符。
對於用公務員的力量在颱風發布海警時,驅趕所有轄區內的登山者下山一事,雪羊也認為,這樣貼心的服務,全世界做到這種程度的國家,也只有台灣。
他提醒,天氣風險判斷本來就是登山者的責任,像媽媽提醒孩子上學要帶便當一樣,消耗公務員大量時間趕人下山,還真是一種公務員的血汗奇蹟。世界上的登山大國除日本外,很少有颱風這種事,自然也不會有相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