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蘋新聞網 綜合報導
帶您快速了解新聞核心內容:毒菇外觀與食用菇類似,辨識困難且誤食可致命。毒菇具多種毒素,會影響人體多個系統,症狀可能延遲發作亦可能立即發作。專家提醒勿依賴外觀或App判斷野菇,應遵循專業建議避免危險。

重點整理如下:
  • 毒菇外觀易與食用菇混淆,專家警告不要光靠外觀或App辨識野菇。
  • 毒菇有多種毒素,能快速或延遲發作,並影響多個器官,可能致命。
  • 懷疑毒菇中毒應保留剩餘菇體或拍照保存,並立即就醫。
  • 高風險族群須提高警覺,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送醫。
  • 毒物中心提供免費專線協助判斷毒菇中毒情況,務必求助。
國內因誤食毒菇中毒的案例,占植物與菇類中毒事件的8%至9%,多發生在5月至9月雨季。毒菇最常見在台北、台中、南投、高雄與花蓮等雨量多的地區。台北榮總提供
國內因誤食毒菇中毒的案例,占植物與菇類中毒事件的8%至9%,多發生在5月至9月雨季。毒菇最常見在台北、台中、南投、高雄與花蓮等雨量多的地區。台北榮總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