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楊振昌教授兼部主任提醒,毒菇外觀常與可食用菇類極為相似,像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就是最容易被誤認的品種。坊間流傳「顏色鮮艷的才有毒」、「有菌托或沒蟲蛀的有毒」等說法都不準確。即使現在有手機App與AI辨識,也會受光線、角度、菇體生長階段影響而出錯,專家仍強調千萬不要只靠外觀或App判斷來吃野菇。
毒菇的毒素種類繁多,可能影響腸胃、神經、肝臟、腎臟、肌肉甚至血液系統,有的潛伏期短至30分鐘就發作,有的要等數天才出現症狀,嚴重時甚至致命。更可怕的是,有些毒菇的毒素經過烹煮也去不掉。像肝損傷型毒菇,常在初期症狀緩解後突然惡化,造成肝衰竭。
如果懷疑吃到毒菇,第一時間要停止進食,並保留剩下的菇體或拍照,冰存或陰乾保存,以利後續鑑定。同時應盡快就醫,不要因症狀暫時好轉就掉以輕心。高風險族群如小孩、長者、慢性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若出現嘔吐、腹瀉、黃疸、幻覺、抽搐等任何症狀,都應立即送醫。
推薦新聞:七夕約會TOP10出爐!大稻埕打敗澎湖煙火 台北景點狂掃6席
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物中心提醒,遇到毒菇中毒可隨時撥打24小時免費專線02-28717121,提供照片、症狀及發作時間,方便專業人員協助判斷並給予醫療建議。保命的關鍵,就是不要亂採、亂吃不明的野菇。

不要討厭它!這「便當配角」抗癌又護心 一週吃3次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