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榮總復健醫學部程遠揚主任指出,傳統復健需要治療師協助,進行被動式的肢體訓練,患者的肌肉無力、行動受限,加上每次復健都需要他人攙扶,臨床常見感到挫折降低治療意願及成效,不過在治療使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後,一切變得不同,變身鋼鐵人讓中風患者復健更積極有效。

熱門新聞:獨家|新光三越櫃姐調北部支援 怨日花6小時通勤還領無獎金!「等同減薪」

中榮復健醫學部每年約有500名因中風或因創傷造成脊髓損傷致身體無力、行動困難的患者,需要積極復健介入,但復健是一項長期且需要大量人力協助治療的過程,尤以中風患者來說,需要物理及職能治療師協助,對於尚無法站立的病患,甚至得仰賴懸吊系統才能進行步態訓練,且身體虛弱狀態也會衝擊心情,消極應對不利治療。

被暱稱為鋼鐵人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年來在復健醫學極具療效的新型設備,對於脊髓損傷、腦中風,以及各種神經肌肉疾病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裝置包覆病患下肢,提供額外的支撐和穩定性,由患者帶動、電腦控制協助模擬自然行走的動作,可以更快恢復正常的走路能力。

台中榮總針對38名中風後、應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復健之病患進行相關療效研究,並額外加入生活品質量表和等速肌力評估,經分析發現,在同一訓練時間下,步行主要仰賴之膝關節的4種肌力比傳統復健增加0.42-1.48倍不等,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增加25.78公尺,代表生活品質滿意度的SF-12量表平均增加22.94分。

經統計發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是影響走路速度及生活品質進步最重要的因子,讓病患更積極正向復健,成果獲刊於《Bioengineering》國際醫學期刊。

程遠揚主任解釋,機器人能精準偵測肌肉收縮強度,提供即時輔助,協助患者在無力時支撐身體,有效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對於像陳先生這樣的中風患者來說,意味著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不僅是身體機能的重建,更是患者心理重建的過程。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中風患者,可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示意圖、中榮提供
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中風患者,可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示意圖、中榮提供
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復健,陳先生現在已經可步行。中榮提供
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復健,陳先生現在已經可步行。中榮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高雄驚悚車禍!女走斑馬線遭車撞飛落地又遭輾身亡 2車駕駛過失致死送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