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宇甄指出,賴清德在臉書高喊「團結必勝、侵略必敗」,看似正能量滿滿,實則空洞虛偽。他所謂的「團結」,只是排除異己的政治動員;他所反對的「侵略」,也是選擇性的譴責。民進黨口中「團結」,其實是用「不愛台灣」、「雜質」等標籤去分化社會、撕裂台灣,他在對「團結第二講」甚至公然喊出「打掉雜質重新再來」的分裂語言,徹底背離了團結的真實意義。
許宇甄批評,二戰的教訓告訴世人,姑息退讓會助長侵略,但和平絕非靠口號與姿態,而是需要務實行動與冷靜判斷去維護。然而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關係急凍、對話中斷、軍事風險節節升高,賴清德卻沉迷於「抗中保台」的單一敘事,把複雜的國際局勢簡化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刻意忽略長年拒絕與對岸建立有效溝通及對話機制,才是當下台灣面臨最大風險之一。
許宇甄強調,真正的戰略智慧不是放棄防衛,而是在維持防衛能力的同時,積極拓展外交與經貿空間,降低誤判、化解衝突,為和平創造籌碼。日本與德國二戰後以務實與自省贏得世界尊敬,但賴政府卻在經貿談判上毫無戰略,外交場合上屢屢失禮,讓台灣陷入孤立險境。
許宇甄痛斥,賴清德引用「三叉山事件」與和平紀念活動,試圖營造人性光輝與民主友誼的形象,卻無視民進黨在國內動輒政治清算、司法打壓,在國際上以意識形態劃分敵友,與他口中的「放下對立、建立互信」完全背道而馳。
許宇甄最後直言,歷史的警惕不是總統粉飾形象的宣傳素材。若賴清德真相信「和平無價」,就應拿出務實外交與化解對立的行動,而不是繼續撕裂台灣、製造對抗,把國家推向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