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目前北市仍有33所學校無室內活動空間,部分學校的活動中心也過於狹小,學生在雨天僅能擠在走廊、川堂活動,甚至被迫待在教室觀看影片,無法正常運動。對此,教育局推動「光電球場計畫」,由廠商出資、學校提供場地,透過設置太陽能板來達到遮陽避雨與發電的雙重效益。然而,這樣的模式真的適合台北市嗎?
台北市地狹人稠,學校往往緊鄰住宅區,居民對光電設施的接受度低,擔憂影響景觀、反光干擾,甚至引發抗議。過去,關渡國中的光電球場就因反光問題被迫加裝黑色薄網、綠色薄膜,影響發電效益,顯示光電政策並非萬靈丹。
此外,北部日照不足,發電效益遠不如南部,導致廠商投資意願低,台北市近年僅有1家廠商投標,去年僅推動4所學校建置光電球場。
學生的運動空間需求應獨立考量,政府應直接編列預算補助學校興建風雨球場,而非讓光電政策影響學生權益;基礎建設應回歸教育本質,確保學童能擁有穩定的運動環境,而非在行政考量下被迫接受效果有限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壹短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https://static.nextapple.tw/web/layout/img/clicktonext.png)
要變天了!今晚起「首波春雨」來襲 連5天濕冷還有冷氣團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