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麗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2011年出任公視及華視董事長,2012年出任華視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在近日傳出病逝消息,且主因是「癌王」胰臟癌。

三軍總醫院衛教資訊曾指出,愈高度的開發的國家,胰臟癌發生率愈高,且有糖尿病者較非糖尿病者比率較高,另外有遺傳性慢性胰臟炎者亦較高。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多介於60~65歲之間,不過最近研究顯示,發生胰臟癌的年齡似乎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

推薦新聞:夜市炸物攤排隊卻驚見「整鍋黑」營養師警示:大量自由基、致癌物

而且胰臟癌因為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如果痛在左上腹,有時病變在胰臟尾部,因此病人本身不易發覺,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往往已經相當嚴重,因此胰臟癌因擴散快、存活率低為所有癌症中最低,被稱為「癌王」,而且根據衛福部112年的資料指出,胰臟癌更在台灣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七。

面對胰臟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璞曾提醒6大警訊,包含「上背或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或胃口不好」、「疲倦感」、「黃疸」、「體重持續下降」、「血糖莫名上升」,呼籲民眾要維持飲食均衡、作息正常,並且定期做抽血、超音波檢查,如出現腹部不適、體重減輕、黃疸等情形,就要盡速就醫。

 

三軍總醫院則是分享過胰臟癌高危險群,並整理為6大族群:


1.高齡者:胰臟癌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部分發生在60歲以上,少低於40歲。
2.飲酒者:有報告指出喝酒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
3.使用化學藥品: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超過10年以上),尤其是石油或其它溶劑。
4.曾接受胃部切除手術者:可能增加五至七倍的發生率。也許是因為接受胃部切除手術,改變了胃調節胰液的功能,或者胃切除後胃酸減少,使致癌的亞硝酸鹽產生增加。
5.慢性胰臟炎者:常和胰臟癌合併出現,曾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不過是否一定有關聯性,倒是仍未有定論。
6.糖尿病患者:有些研究認為糖尿病病人罹患胰臟癌的機會較高,但這未完全肯定證明。


此外三軍總醫院也提想,某些日常生活飲食或習慣如香菸,乃是確定與胰臟癌最有關的危險因子,其機會大於比不抽煙者高2至3倍。另外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喝咖啡似乎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會,此外日常飲食中如果攝取太多肉類或脂肪,發生胰臟癌比例較高。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6歲男不菸不酒竟肺癌四期 昔只能活半年!「這療法」2年半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