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治詹先生的馬偕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表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車禍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

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陳暐錚指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

以詹先生為例,因年輕時的運動傷害以及裝修工作的負擔,讓膝蓋軟骨的傷害加重擴大。不只是必須放棄年輕時熱愛的籃球,連工作以及生活都已經受到影響。這樣的膝蓋軟骨傷害在以往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保守治療緩解症狀,或是最終選擇人工關節置換。

詹先生手術後至今七個月,示範可以膝蓋微彎運球。林芳如攝
詹先生手術後至今七個月,示範可以膝蓋微彎運球。林芳如攝

陳暐錚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如韌帶,以及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等缺點。人工關節一般可以使用10-15年,隨著人口高齡化,若病人70多歲又得面臨第二次換人工關節,高齡加上共病多,手術風險高。

陳暐錚說,我們希望病人一輩子換一次人工關節就好,因為第二次手術要把第一次的人工關節打掉重來,破壞性很大。若能在尚未達到換人工關節前,先透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把破損軟骨或組織修復,可以延後換人工關節的時程,甚至可能不用換人工關節。

詹先生由於長期運動及工作因素,右膝已經進行過三次關節鏡治療,沒想到這次在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就連下樓梯都沒有力氣,考量現年才54歲還要工作,也希望維持打籃球、壘球的興趣,又不想60多歲得二度手術換人工關節,經醫師建議,決定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

陳暐錚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自費微創手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且植入之軟骨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

病人接受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平均術後3至4週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1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詹先生分享,術後第三天聽到醫師請他下床走走看,還以為醫師在黑白說,沒想到下床後可以站立和微蹲,目前術後七個月還只能局部輕微跳,期待再過半年可以回到球場跑跳。

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發現的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建議一旦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

但同時也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術後2周內仍要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4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健保新制、癌症篩檢新規上路 2025年醫藥新制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