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銘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指出,癌症治療的核心指標是降低多少死亡率。乳癌是預後良好的疾病,然對比先進國家,歐美各國乳癌死亡率持續下降,台灣卻不降反升,從2019年的22.2%上升至2021年的24.6%。依據WHO的建議,政府應設法提升接受完整乳癌治療的病患比例至80%的保護傘,顯然台灣目前的乳癌藥品健保給付現況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陳芳銘副院長指出,治療早期乳癌已經有許多經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且取得法規單位核准適應症之藥品,以HER2陽性早期乳癌為例,使用已核准的雙標靶藥物作為輔助治療,相較於單標靶就能夠進一步降低患者近3成復發或死亡的風險。但目前因健保給付不足,許多病患無法負擔藥費導致未能接受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之完整治療,而錯失了治癒疾病的機會,最終導致疾病復發,不僅乳癌整體死亡率難下降,患者一旦復發至轉移性乳癌,反而造成國家長期且更龐大的醫療支出。

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國際建議乳癌患者接受完整療程比例必須達到80%
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國際建議乳癌患者接受完整療程比例必須達到80%

台北榮民總醫院黃其晟主任指出,除治療效果外,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研究應納入投資健康的討論中。目前乳癌已有健康照護系統,可獲得第一手乳癌病人的治療情況、預後資料,相較其他癌別,乳癌有更加完整的生活品質改善數據。政府應考慮從乳癌先行,建構投資健康效益指標。

台北榮民總醫院黃其晟主任:早期乳癌治療效益包括病友生活品質改善
台北榮民總醫院黃其晟主任:早期乳癌治療效益包括病友生活品質改善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連賢明認為,許多藥物明明治療表現優異,卻遲遲未能納入健保,其背後原因應從兩個方向去思考。第一,當前新藥評估的效益指標是否不完整?確實目前許多新醫療科技帶來的社會經濟面效益,無法反映在目前政府的評估體系中,這有必要結合健保與其他社經資料庫來進行評估;其次,可否以鼓勵或誘因的方式讓病人回饋追蹤資料,讓早期乳癌的預後勞動力效益有更精準的估算,也有利於政府進行決策。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所教授周穎政則呼籲政府應更重視投資健康的重要性。周穎政教授指出,新藥新科技納入健保的效益標準往往採用「1個GDP」,然而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各國幾乎都採算「3個GDP」為標準門檻。無怪乎台灣的醫療支出佔比僅勝過土耳其、盧森堡、墨西哥三國,甚至要15至20年才追得上韓國的水平。

健保署李丞華副署長:健保有責任和義務開闢新財源,讓具備效益的新藥能夠納入健保給付
健保署李丞華副署長:健保有責任和義務開闢新財源,讓具備效益的新藥能夠納入健保給付

李丞華副署長強調,健保署確實有責任和義務開闢新財源,讓具備效益的新藥能夠納入健保給付。副署長也打趣說道,目前三黨總統候選人自己或家屬擁有醫師專業,相信國家會慎重處理健康政策議題。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健保署近年積極討論各項癌症用藥的給付範圍檢討,在乳癌、大腸癌、肺癌等領域都已有顯著的政策推進,例如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的推動等。在健保署的努力下,明年用於新藥新科技的整體預算將是今年的兩倍,同時也會成立新的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專責辦公室。相信明年的新藥給付量能、癌症新藥基金,將會有顯著的擴充與推進,請各界期待。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7旬婦走路「感覺有東西掉下來」 擲筊才肯就醫!竟是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