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葳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魔芋爽的包裝上表列成分包括:水、大豆油﹝抗氧化劑(第三丁基氫醌)﹞、蒟蒻粉、木薯澱粉、食用鹽、白砂糖、香辛料(花椒、辣椒、馬芹)、香料(乙基麥芽醇)、食醋粉、天然食用色素(紅椒色素)、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料﹝水解植物蛋白液(水、大豆、鹽)、麥芽糊精﹞,酵母萃取物、調味劑(L-麩酸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黏稠劑(玉米糖膠)、郫縣豆瓣(紅辣椒、蠶豆仁、菜籽油)、調味劑(檸檬酸)、洋蔥。

林智葳透露,門診時常遇到家長問他「這個東西(通常為保健食品)可不可以給小孩吃啊?安全嗎?」林智葳通常會回「妳看過成份了嗎?或者更嚴格一點的說,妳帶著孩子一起看過這些產品的全部成份是些什麼了嗎?有沒有妳看不懂的?」

「吃東西前養成看成份的習慣」林智葳指出,不論是自己要吃進去的、或是要給孩子吃進去的食物、保健食品,都要養成詳看成份的習慣;當一份食物或產品的內容物太過複雜的時候,往往他會告訴病人或家屬,有5種以上看不懂或查了之後還是霧煞煞的東西,心裡就要對它保持疑慮。

面對魔芋爽在國小校園爆紅,林智葳建議「跟孩子一起認識吃進去的食物」,教育孩子、也給自己一個重新認識食物的機會;吃東西前都養成看成份的習慣,不懂的成份就去查、去詢問醫生、營養師或其他專業人員。我們從小到大的食物教育都不夠紮實,很多人30、40幾歲依然食盲;碳水、蛋白質、各種脂肪酸種類都完全沒有概念,偏偏飲食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又是這麽巨大。

林智葳直言「知道教育很難但禁止絕對效果有限」,從小讓孩子知道哪些食物成份是天然可以放心食用、哪些是需要保持疑慮(例如大多數的食物添加劑)、哪些又是盡量少碰(例如反式脂肪),是我們大人的責任,也是很多大人需要重新學習的環節。

林智葳舉例,可以吃糖、但有上限;可以吃政府許可販賣的零食,但是不是可以把這些零食當成正餐的取代品?他強調,基礎的飲食教育不是只有營養系的學生需要鑽研,在現在這個時代,這應該是一般人應該具備的健康基本常識。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網紅推手吃魔芋爽慘了!狂拉7次到腿軟 崩潰喊:超可怕絕不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