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研究團隊,8月16日在國際期刊《健康與地方》發表最新的綠地與躁鬱症相關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吳治達與研究團隊成員分享研究結果。

對於研究的設計,吳治達表示,團隊利用遙測資料了解台灣綠地覆蓋情況,並用「失能調整人年」,也就是死亡年紀加上罹病無法正常生活的年數,以及平均薪資兩個指標,來量化綠地對健康的效益。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鄉鎮的綠地多寡,跟減少躁鬱症發生是有關連的。吳治達說,如果將研究的結果換算為全台灣人口的總體效益,平均每年可以減少6.1年因躁鬱症而損失的壽命,換算成金錢的話,由於綠地與減少躁鬱症發生有關,假設因為綠地增加而使得躁鬱症患者可正常生活與工作,將帶來近6800萬的產值。

另外,吳治達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有一個對於一個地方應有多少綠地的建議標準,該標準認為,要盡量讓每個人住家300公尺內,都有至少0.5公頃的綠地,其他學者據此換算,每個地區約要有25.6%的範圍是綠地。

吳治達團隊的研究以2013年到2014年台灣的情況為研究資料,資料顯示,當時台灣有50個鄉鎮的綠地比率,並未達到此標準。吳治達稱,研究認為,若這50個鄉鎮的綠地比率都達WHO建議的標準,將使綠地對躁鬱症帶來之壽命與經濟效益增加10%

不過,他也強調,研究並未特別針對這50個鄉鎮進行分析,並不能確定這些綠地比例未達WHO建議標準的鄉鎮,是否就比較多人罹患躁鬱症。

綠地比率未達WHO標準的鄉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綠地比率未達WHO標準的鄉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綠地比率未達WHO標準的鄉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綠地比率未達WHO標準的鄉鎮。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成員、台北護理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表示,不能說住家周遭沒有綠地就會罹患躁鬱症,只能說綠地跟躁鬱症有相關性,但未必是因果關係。

李曉昀也說,團隊在研究過程有考量到空汙、性別、收入等也會影響躁鬱症形成,已經納入研究考量,但家族病史也和躁鬱症有關聯,可是研究中無法納入考量,是研究的限制。

李曉昀強調,躁鬱症成因複雜,綠地不是唯一因素,但增加綠地以減少躁鬱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此外,增加綠地也能帶來綜合效益,在過去研究就發現,綠地有促進健康、調節氣候、改善空氣品質等效用。

 

對於研究的貢獻,還有未來發展,李曉昀說,過去的研究都指出綠地有很好的效益,但缺乏具體數字,該研究用壽命跟收入加以量化綠地的效益,讓民眾容易了解。

李曉昀表示,未來可以針對綠地的植物種類,進行更細緻的分類。例如說,哪一類的植物所形成的綠地,對於減少躁鬱症發生特別有利。

至於為什麼綠地與躁鬱症呈現負相關,李曉昀解釋,根據過往研究,人的基因是傾向於居住在自然環境中的,很多研究也發現,人到了森林等自然環境,副交感神經會強化,可以釋放壓力。

另外,如果民眾希望接近綠地以減少壓力,李曉昀建議,單純用眼睛看不是最好的方式,走進綠地、聽到鳥語花香等,會是效果比較好的方式。

然而,李曉昀也強調,研究只發現綠地與躁鬱症有負相關,並不代表綠地就能治療躁鬱症。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