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傳統醫學部部主任龔彥穎指出,三伏貼屬灸法的一種,在夏天最熱的3個節氣,即初伏、中伏、末伏之際使用,透過貼上特殊、微刺激性的藥材,調節免疫系統、自律神經系統、神經與內分泌物質。
龔彥穎表示,使用一年(3次)後,有40至60%的過敏患者認為症狀改善,中國調查患者使用3年(9次)後,有80%症狀改善,另有研究顯示,小於19歲的年輕人使用後,氣喘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亦可用於慢性紅斑性狼瘡病患或一般民眾,改善慢性腹瀉與慢性疲憊。
林口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俊良解釋,三伏貼常敷貼的穴位包括大椎、風門、定喘、肺俞、脾俞、腎俞等,一般成人貼0.5至4小時,兒童貼0.5至2小時,最久不宜超過6小時,貼敷時低頭準備姿勢、雙臂放鬆、肩胛骨打開,並把汗擦乾,再以膠布固定。
陳俊良指出,三伏貼的藥餅由白芥子、生薑、延胡索、細辛、甘遂等組成,其中白芥子、甘遂外用對皮膚具有刺激性,因此使用後48小時內出現紅熱、搔癢、疼痛,72小時開始出現色素沉澱,或是有其他無皮膚破損的脫屑屬正常情況,若出現水泡等則屬敷貼過度反應。
此外,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王明仁提醒,三伏貼不得用於孕婦、1歲以下幼兒、曾有嚴重藥物過敏、易起水泡及蟹足腫體質、貼敷處附近有傷口、感冒、發燒、喉嚨發炎等,或是其他中醫評估屬陰虛火旺貨實熱者。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7旬婦走路「感覺有東西掉下來」 擲筊才肯就醫!竟是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