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護理師公會調查,平均每年約有1.5萬名護理師離職或離開臨床,其中約3000多人是完全離開現場、轉職或出國深造。護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麗琴指出,護理人員流失原因如前述4點,主要為生涯規劃、薪資不符期待、家庭照顧壓力及職場環境不佳等。而衛福部雖祭出留任津貼、護病比獎勵計畫等措施,但根本問題仍未被解決——護專作為護理人力的主要來源,本身也出現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窘境。


護校招生困難成惡性循環 護理體系雙頭崩潰
一名不願具名但擁有近20年臨床服務經驗、現任護校教師的資深護理師坦言:「護專、大學護校是養成護理師的最大來源,但近年可以觀察到護專招生狀況不佳,每年都在降低門檻,還是招不滿。」她表示,比如A學校50個名額,最後只招到30人,自然錄取分數一降再降,學生素質跟也跟著下降。「沒有優秀的新血,更別談訓練,最後只能靠資深護理師撐場,撐得久了也會累,當然會走。」
我國有相當出色的醫療底蘊,甚至台灣醫界還盛傳「綠卡,金卡,不如一張台灣健保卡」這樣一句順口溜,也可以證明我國培育醫療人才的能力。
不過培育最多護理師的「護專」端,近年則是出現一些狀況,《壹蘋》翻閱從近5年國內著名護專的「會考一般生」最低錄取分數來看,包括慈惠護專從108年73.35分、109年70.1分一路滑落至111年僅剩31分,112年小幅回升至47分;育英護專則從108年78.6跌至112年73.4分;耕莘護專也從80.8滑落至74.6;馬偕護專則相對穩定維持在78.6上下。只有馬偕、耕莘和仁德護專尚維持在70分以上,顯示大多數學校門檻普遍降低。
該資深護理師長期關注醫護人力議題,他強調,第一線環境惡劣,是年輕世代不願入行的主因。「亂七八糟的班表、隨時要被叫回來加班、請個假還要看臉色,這就是現場的日常。」他指出,護理人員的工作型態早就不合理,工時長、輪班頻繁、身心壓力大,讓不少學生一實習結束就打退堂鼓。
在北部醫學中心工作的資深護理師陳小姐直言:「不要再說我們抗壓性差,是環境太誇張了。」她說,許多醫院排班亂七八糟,「今天小夜、明天白天、後天大夜,睡眠完全崩潰,月經亂了、免疫力也壞了。」薪水卻始終偏低,加上津貼申請繁瑣,「那種『撐過前幾年就好』的說法,對現在年輕人根本沒說服力。」



護專生懷抱救人理想 家長憂心血汗現實
9月即將進入北部某護專的新生曾同學分享,她因小時候不小心車禍,住院被護理師溫暖照顧,因此立志進入護理相關就讀,她說:「我知道這行很累,但我想幫助別人。」曾同學語氣堅定,並且也知道近年來台灣臨床醫療工作環境嚴苛,但她認為自己可以靠熱情撐過,因為救人是自己的夢想,如今也認為是天職。
不過她的父親則滿臉擔憂:「常常看新聞都在報護理師血汗、低薪,還要被家屬使喚、被罵,說真的,哪個家長會願意讓小孩去念護理?我是真的很不放心。」曾爸爸說,當初也曾希望孩子改念別科,「但她有夢想,作為家長該勸的都勸了,只能支持希望她不放棄勇敢追夢。」



新血進不來、老將撐不住 護理師年薪須合理
護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麗琴表示,許多五年制護專學生畢業後選擇升學或轉行,真正考上執照者約8成,但能實際投入臨床的只有6成。「以112年為例,只有3000多人真的進到醫院。」這樣的流失與投入比例嚴重失衡,「前面補不進來、後面一直流失,醫療體系怎麼可能撐得住?」
她強調,目前護理師平均月薪約5萬元,相較其他醫事人員明顯偏低,「我們呼籲政府應該建立合理薪資架構,讓剛畢業的護理師年薪至少有80到85萬,才有吸引力。」不過她也坦言,私人醫療機構調薪受限,若政府能透過健保政策介入,例如強制提高投保級距至最低薪資的2.5倍,才能有效提升業界平均薪資水準。
除了薪資,護理工作環境也急需改善。陳麗琴指出,三班護病比入法、職場安全保障、避免醫療暴力等,應該是當前最急迫要解決的制度問題。「營造友善職場,不是口號而已,要看請假率、下班準時率、職涯流動率,這些才是真實指標。」
陳麗琴也說,護理師會一直希望「訓、用、考」能夠整合,不只在高教,也能在技職教育中落實臨床實習強化計畫,「讓學生畢業後能無縫接軌,不要什麼都要進職場才學,反而讓前輩更疲勞。」

雙重崩壞若不改革 最終受苦的是你和我
整體來看,護理體系正陷入「前端招生招不到、後端臨床留不住」的雙重斷裂狀況。陳麗琴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一兩間學校或一兩家醫院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出了問題。「現在不改革,未來倒楣的還是病人,等你我老了、需要被照顧的時候,才會發現已經沒有人能照顧你了。」
她強調,護理不是熱血青年才能撐的志業,而是需要被國家正視的專業工作,是國家救死扶傷的基本工作。「不能再靠情懷、靠補助撐著走。」她呼籲政府應該從制度面改革,包括薪資結構調整、職場安全保障、教育與臨床銜接等,真正建立一個支持護理人才的環境。
「護理不是天職,是專業,要讓願意留下來的人看見未來、看見希望。」她說,現在的年輕人其實也有熱情,但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他們撐得久、撐得住的體系。「否則,走的還是會走,留下來的也會撐不久,台灣醫療崩潰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