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毅說,自古以來這座山曾經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像打狗山、打鼓山、鼓山、麒麟山、埋金山、猿山、柴山、高雄山等,先民們運用山上的林木做為薪材,以及老古石作為建材與石灰原料,還有豐富的湧泉資源滋養山麓週邊聚落,而奇石嶙峋與翠意蓊鬱的風景,則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吟詠對象。
熱門新聞:內湖槍擊案逮11人!槍手12小時內出海 躲澎湖再逃往東南亞
到了日本時代,官方為有效涵養水源、鞏固土石,並保育自然風景,1901年發布《保安林規則》,兩年後再公告《保安林規則施行細則》,著手各地保安林的調查,1907年打狗山與旗後山成為臺灣最早被指定的保安林,相關的開發開始受到妥善管理。
打狗港區在1908年開啟築港工程,同時也發布市區計畫,但填海造陸成的土地有限且寸土寸金,故緊鄰市街並擁有豐富自然景緻的打狗山,儼然是公園設置的絕佳選擇。起初山上的「打狗公園」預定地由於預算短缺,僅加以植樹而未正式闢園,到1912年間該地先進行打狗水道淨水池工程,並修築周邊土地成為公園遊憩設施,成為眺望市街的最佳觀景點,常有園遊會及觀月會在此舉辦,不久後將公園範圍擴大,部分延伸至北邊金刀比羅神社境內。
陳坤毅指出,1920年打狗更名為高雄,打狗山也改為高雄山,1923年皇太子裕仁親王來臺灣巡查,史稱「東宮行啟」之行,共計十二天,在4月21、22日巡視高雄地區時,不僅曾登山休憩,還下榻於高雄山麓的貴賓館(御泊所)。過了幾天的4月29日為皇太子誕辰,當時他還在返回日本的航程中,其侍從長入江為守提議為皇太子祝壽,而將高雄山命名為「壽山」,以府報告示第83號發布,此後公園即以「壽山記念公園」為名。
1923年底地方政府聘請日本林學大師本多靜六,來高雄進行壽山公園的調查與設計,開始逐年編列預算,不僅積極造林,也闢建遊覽道路、茶亭、展望台等相關設施,還開鑿壽山洞隧道,連接市街與西子灣地區。此外串連起區內景點的壽山自動車道,亦為眺望景觀良好的展望道路,彼時還設有遊覽自動車,讓遊客能輕鬆欣賞公園美景。這座兼備生態保育、遊覽休憩、運動保健等多樣功能的南部第一遊園勝地,在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舉辦「臺灣八景」票選活動時,更獲選為八景之一。
由於1937年起壽山被劃為要塞管制範圍,戰後多數區域仍延續為軍事管制區,只有現今忠烈祠下的南壽山地區局部開放為公園,一度更名為「中山公園」,後來由高雄市長轉任臺灣省民政廳廳長的陳武璋,為替總統蔣介石祝壽,提議將壽山改為「萬壽山」,1970年正式核定更名,直到二十年後市議會才提案,重新恢復了壽山之名。巧合的是,歷史上萬壽山之名其實在日本時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為臨濟宗龍泉禪寺的「山號」。
陳坤毅說,從打狗山到高雄山,從壽山到萬壽山,還有中山公園的插曲,這座山的名稱遞嬗,儼然是一個探討命名政治學的有趣案例。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因應地方要求與時勢環境,國防部開始檢討軍事管制區的縮減,後來鬆綁管制的北壽山地區,對於高度開發的水泥城市而言宛如一座後花園,不過上山的人潮也使得原本的生態變調。
1992年一群地方文化環保人士成立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發起環境革命運動,是成就後來自然公園與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的重要民間力量,見證1990年代高雄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為有效管理並永續保護壽山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史蹟,2011年內政部通過設立國家自然公園,名稱經過公開票選,最後定名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不僅成為臺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更是首座由民間推動者,值得高雄人好好寶貝,持續關懷這處珍貴資產的永續發展。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表示,1920年打狗改制為高雄州,1921年「打狗山」改名為「高雄山」。1923年4月,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行啟高雄,4月22日午後登上高雄山攬勝,時值皇太子壽誕(4月29日)前夕,在裕仁離開後,4月29日由入江侍從長在裕仁的坐艦金剛號上,以電報轉述皇太子的許可,因此自1923年4月29日起,「高雄山」更名為「壽山」。
2011年11月1日由內政部公告成立為「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也藉此機會於官方粉專「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張貼此一壽山名稱演變的歷史故事,讓更多民眾瞭解在地歷史。為了推廣壽山的歷史科普,今年度預定出版一本壽山自然史圖文書,讓大家更加認識這座山的歷史脈絡。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