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膽囊是濃縮、儲存膽汁的器官,膽管又被稱為膽道,負責將膽汁從肝臟送至十二指腸,膽道癌依據發生的細部部位差異,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與膽囊癌3種,其中又以肝內膽道癌最多,亞洲國家整體發生率較歐美國家高,推估可能與環境、飲食習慣有關,台灣每年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增幅超過4%,且以60歲以上年長者居多。
針對膽道癌的症狀,賴基銘指出,若腫瘤、結石或肝癌炎造成膽管堵塞、使肝臟無法正常排出膽汁,就可能造成「黃疸」,患者的皮膚或眼睛也會出現發黃的現象,屬於膽道癌較容易察覺、但容易忽略的症狀,且黃疸同時會造成患者食慾不振、發燒等情況,令患者也可能因為較大型的腫瘤而出現腹部疼痛的狀況。
此外,賴基銘強調,膽道癌仍屬於難以早期發現且致死率高的疾病,60%至70%的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尤其肝內膽管癌的發聲位置位於肝臟內,通常不會有感覺,腫瘤要到10公分以上才會有明顯症狀,但此時已無法透過手術處理,肝外膽管癌腫瘤長到1至2公分時,則會因為堵塞膽道而產生黃疸症狀,雖相對容易發現,但容易忽略,且位置臨近重要血管,故發現時也往往難以手術。
在治療方面,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明說,無法手術治療的患者,就只能接受標準化療處置,但預後普遍不佳,且副作用嚴重,平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為3.6個月、平均整體存活期為8.9個月,相關治療進展也非常有限,但近年發現免疫療法搭配化療可以顯著降低病友死亡風險,3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25%以上的患者存活期更超過2年。
饒坤明表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是膽道癌治療的重要里程碑,有較好的治療成效、病友對治療的耐受性也比較高,是晚期膽道癌治療的一線曙光,但龐大的經濟負擔仍讓病友難以負擔,若能及早納入健保給付,可增加晚期膽道癌病友的選擇、進一步減輕病友治療壓力。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