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
針對大腸癌發生率,國健署指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較女性高出1.5倍,但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疫情稍緩後,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且相對高危的男性在111年的篩檢人數僅49.2萬人,遠少於女性70.1萬人,呼籲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
此外,國健署表示,大腸癌篩檢只要掌握「定期糞便潛血檢查」、「異常時配合追蹤」兩大關鍵,就能大大降低致死風險,其中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且國健署也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若民眾檢查後發現異常,國健署指出,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若檢查異常後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超過1年才做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
因此,國健署呼籲,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且平時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冬季溫暖藏危機 家長注意4大燙傷熱點守護孩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