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楊聰才指出,當我們談論憂鬱症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寒冷、陰沉的冬季。然而,有一種特殊的憂鬱症,它像夏日午後的雷陣雨,毫無預警地襲來,讓人們在陽光普照的季節裡,內心卻籠罩著揮之不去的陰霾。這就是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的一種特殊形式「夏季憂鬱障礙」(Summer SAD)。

與常見的冬季憂鬱症不同,夏季憂鬱症患者的痛苦並非來自於缺少陽光,而是來自於夏季獨有的種種挑戰。它可能是一種被誤解的憂鬱,因為社會普遍認為夏天應該是充滿歡樂、活力四射的季節,這使得患者更容易將自己的痛苦歸咎於個人無能,而非尋求專業協助。

楊聰才說明,「夏季憂鬱障礙」主要特徵與冬季憂鬱症有顯著差異,冬季憂鬱症患者傾向於嗜睡、食慾增加、體重上升,而夏季憂鬱症患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常有以下核心特徵。

失眠與焦慮:夜間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可能因為高溫或焦慮而頻繁醒來。這種持續的睡眠不足會進一步加劇情緒的波動。

食慾減退與體重下降:對食物失去興趣,甚至可能因為高溫而感到噁心反胃,導致體重無意間下降。
煩躁、易怒與激動不安:內心像被火燃燒一樣,感到煩躁不安,對周圍的人事物失去耐心,情緒一點就著。

社交退縮:夏季本是戶外活動和社交的旺季,但患者卻傾向於躲避人群,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甚至感到社交壓力巨大。

負面情緒:持續性的憂鬱、悲傷、無望感,對過去感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

楊聰才醫師指出,「夏季憂鬱障礙」主要特徵與冬季憂鬱症有顯著差異。翻攝自楊聰才臉書
楊聰才醫師指出,「夏季憂鬱障礙」主要特徵與冬季憂鬱症有顯著差異。翻攝自楊聰才臉書

 

楊聰才補充,要被診斷為「夏季憂鬱障礙」,患者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標準。

發病與季節性關聯:發作時間必須與特定的季節(通常是夏季)有明確的關聯,且這種模式持續至少2年。

季節性發作佔主導地位:季節性憂鬱發作的次數必須明顯多於非季節性發作。

符合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在發作期間,必須滿足《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包括持續2週以上的憂鬱情緒或失去興趣,並伴隨其他至少4項症狀。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全台唯一「麗寶百貨」將熄燈!板橋秀泰、湯姆熊開到最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