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黃金復原期,尖端機器人成要角!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復健醫學部主任曾頌惠表示,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一年,及早讓機器人復健介入可有效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據統計,使用機器人復健的族群以腦血管疾病為最大宗(81%),其次為脊髓損傷(14%),與其他如腦性麻痺孩童等(5%)。
29歲的林先生2022年初突然出現步態不穩、頭暈,且無法控制半邊身體的狀況,緊急送醫後,診斷為急性左側延腦梗塞,雖即時用血栓溶解劑,但左側肢體仍癱瘓,無論是從病床上坐起、如廁或沐浴,皆需旁人協助。
復健醫學部副主任鄭憲霖說,林先生一開始接受傳統物理治療,但因本身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縱使用柺杖也無法步行,練習分解動作很難抓到正確施力感。
復健團隊評估後,林先生開始接受動力式下肢助行器復健,經過25次下肢機器人訓練輔以一般復健,3個月後,他已可自行完成走、跑、跳等,還能登山健行。
北醫附設醫院今年引進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及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院長邱仲峯說,該院11月成立全台首家擁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涵蓋各階段步態訓練需求,搭配傳統復健治療,讓病人恢復得更快、更好。
機器人復健效益雖高,但曾頌惠坦言,並非所有家庭都能負擔連續療程,期盼未來可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受惠。
壹蘋大選互動網 ★快點來看!11/26九合一大選最新開票動態攏底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旅行社不說的秘密!東南亞假酒盛行 8招讓你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