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口腔癌只要嘴巴一張開、注意口腔黏膜有沒有紅斑或白斑,很容易就能發現異常,民眾自己早上起來也可以對著鏡子自己檢查口腔粘膜是否有特殊變化,若發現異常,可到各地醫療機構做粘膜篩檢,96年國內調查發現男性有17%有嚼食檳榔習慣,雖106年已下降到6.2%,但仍希望民眾的檳榔嚼食率能夠持續下降,遠離口腔癌風險。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近期確診的口腔癌病患其別有往後的跡象,與疫情下口罩配戴、旁人不容易注意到,患者本身帶有鴕鳥心態有關,相當令人擔憂,患者兩大症狀包括口腔內不同位置的潰瘍2到4週仍沒有癒合以及「牙關緊閉」、張嘴時上下排牙齒距離無法超過5公分等。

呂宜興指出,嚼食檳榔會對口腔衛生造成影響,並提高口腔黏膜病變、引起口腔癌,且引起氣喘加劇、誘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肝硬化、孕婦早產、造成鈣鹼中毒,影響腎功能,並改變口腔內pH值,長期嚼食引發粘膜纖維化、牙關緊閉,則導致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加速癌細胞擴散,即使戒除仍需要長時間恢復,且無法完全恢復到未嚼食前的狀態。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強調,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與口腔癌、口咽癌、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系統癌症息息相關,而台灣年增約8000多名口腔癌、死亡3000多人,患者9成是男性,其中有檳榔嚼食習慣者佔7成,有吸煙或嚼檳榔習慣者佔9成。

林莉茹指出,研究一致顯示,戒除檳榔的時間越長,罹患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的風險也會隨之降低,每年口腔癌風險可降低2.3%至6.7%,戒除10年後,風險可降低17%至51%,而戒菸4年口腔癌風險可下降35%,戒菸20年的口腔癌風險與不吸菸者極為接近。

此外,國健署提醒,口腔癌0到1期的5年存活率可達85.3%,但若拖到第4期,將只剩下3成,政府免費提供30歲(含)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的民眾,請帶健保卡到合約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臺灣21大醫事團體聯合呼籲 盼WHA台灣不缺席